从事后来看,在线修复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相应的问题是,如果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对金融系统进行在线修复的话,还涉及到究竟应该开什么药?这还涉及到诊断的问题。同时,还要关心一点:即他的自我修复能力如何?也许病人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还需要央行帮忙才能进行治疗或修复。这又涉及到成本及其回收问题,即治疗成本由谁承担、成本能不能回收的问题。可见,在线修复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这次危机令我们思考,中央银行要注意在在线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
第三,中央银行是否需要给整个金融系统提供一个激励体系。这次危机表明,金融系统并不像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自发地做出有利于复苏的反应和调整,而有可能是相反,比如欧美有不少金融机构都在忙着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在解决就业等方面支持不力。过去的理论通常强调,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基准利率这一政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其目标主要是针对通货膨胀。至于对银行金融体系的导向,中央银行要不要提供更多的激励机制问题,并不受到重视。银行需要在哪些方面多做一些,哪些方面少做一些,通常被认为有效市场假设决定了会自动实现,用不着中央银行操心。
但这次危机提出了挑战。比如,一国总储蓄太高了或者太低了,如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太低了,中国的储蓄率又太高了,大家都觉得需要调整,那么中央银行有没有责任?需不需要中央银行提供某种激励?又如,放贷的积极性,或者是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积极性,是不是需要适当的政策激励?还是就放任不管而只提供流动性就够了?在这次危急中,欧美有很多抱怨,金融体系在经济恢复期间出力不够。对此,中央银行有没有措施、能不能够予以政策激励?再如,在危机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受到损害,但不同的金融机构自我恢复能力不一,有的可能单靠自己无法有效修复,对此,中央银行要不要设法有所调节?
通过这次危机,人们可能倾向于需要调节,而且中央银行也应该多想一些办法,因为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可能不足以来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如果说需要中央银行介入并调节的话,就涉及到用什么工具来调节的问题。像过去中央银行只注重政策利率这一单一变量就不够了,可能要从政策利率单变量转为关注利率向量。
从人民银行角度讲,我觉得我们曾经关注过这一类问题。比如说危机初期的时候,很多国家迅速把利率降到了接近零或零的水平。中国也在调低基准利率,下调了两个百分点。但在考虑要不要再往下调的时候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如果利率太低了,除了过去说的流动性陷阱问题,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激励问题,如果存款利率是零或接近于零,商业银行就没有成本压力,贷不贷款没有财务压力。要让商业银行积极发放贷款,还得让商业银行负担一定的存款利息成本为好。否则,零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