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重提“菜篮子工程”
蚕食蔬菜基地的现象必须遏制,蔬菜流通的“绿色通道”要完全打通,蔬菜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应进一步提高
老百姓的“菜篮子”似乎越拎越沉了。
今年以来,菜价一直牵动着城镇居民的神经。“蒜你狠”、“姜你军”等新词,嬉笑间透出无奈。抛开这些被炒的“热门货”不论,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5%,创下22个月单月同比的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5%,成为CPI涨幅扩大的主要推力。
“菜篮子”虽小,意义却不小。从宏观层面看,若任由菜价上涨,今年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将很难达到;从民生层面看,菜价大涨,将使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压力大增。
关于今年菜价的连番上涨,有一种比较新鲜的说法,叫作“最后一公里加价五成”,也就是说,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当蔬菜从千里之外运来,运费加损耗加保鲜费用,开支高于菜价数倍,是很正常的。客观地说,蔬菜大流通,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在菜场里蔬菜品种一年四季如此丰盛,很大程度上是蔬菜大流通的结果。但是, 不能简单地把蔬菜涨价的账算在流通上,而是要努力挤掉流通环节不正常的加价,打通蔬菜流通的“绿色通道”,解决农民进城卖菜难等问题,才是正确的思路。
与此同时,不能不提及“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的问题。这个问题,经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后,引起了各方重视。有媒体调查显示,许多城市周边的大量菜地,让位给了大规模土地开发,成为城市菜价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以北京为例,石景山、朝阳、丰台等地的菜地面积已从17万亩缩减至1万亩以下;再看浙江杭州,蔬菜种植面积也以每年10%的速度在减少。
菜价连番上涨的局面,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个词——“菜篮子工程”。当时,为了解决居民吃菜难、菜价贵的问题,“书记菜场问菜价”,“市长冒雨访菜园”,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确实下了大力气。当时抓“菜篮子工程”,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生产,建立并完善市郊蔬菜基地;二是流通,如今很时髦的“绿色通道”一词,也是随着“菜篮子工程”叫响的。20多年来,城镇居民的餐桌变得如此丰盛,“菜篮子工程”功不可没。
现在,虽说从未有人说过“菜篮子工程”的提法过时了,但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指出的那样,近年来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了,其实也就是“菜篮子工程”弱化了。其原因,或许是误以为“菜篮子”问题已经解决,或许是因为菜地的产出远不如土地开发。因此,今天有必要重提“菜篮子工程”,各级政府要像重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一样重视“菜篮子工程”,蚕食蔬菜基地的现象必须遏制,蔬菜流通的“绿色通道”要完全打通,蔬菜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切实解决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菜篮子”离不开“菜园子”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也在情理之中。涨价固然对市民的消费生活带来压力,但同时也缓解了农民的生产压力,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假期,市场供应丰盈,粮、肉、蛋、菜等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了平稳态势。在节日消费旺季,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出现过快上涨,这是各地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结果。
最近几个月,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着实让城里人感到了“菜篮子”的沉重。然而,生产是消费的源头,“菜篮子”的稳定离不开“菜园子”的建设。在社会强烈关注市民“菜篮子”的同时,农民的“菜园子”也理应受到足够重视。
农产品价格如何,不仅关系到城里人的生活消费,更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平心而论,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压力要远远高于消费者。无论是种粮还是种菜,从撒上种子那一刻起,少不了要浇水、施肥、除草、灭虫……辛勤劳作几十天甚至大半年,一场大水就可能让到手的收成打了水漂,血本无归。就算收成到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心里还是直打鼓。一斤粮、一斤菜,常常只卖出一瓶矿泉水的价。这样的价格,显然没有完全体现出农民的劳动价值。
近年来,“三农”投入明显加大,在农资化肥、农机具购买、养猪、种粮等方面给予补贴,国家还设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向农民敞开收购。同时,大力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帮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这些举措,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粮食生产连年增,肉蛋菜奶供应足,城里人的“菜篮子”也越来越诱人。
然而,随着化肥、饲料等农资价格的轮番上涨,种地、养殖成本不断加大,农民的收益面临缩水,增收更成了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单靠政府补贴显然不行,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广大农民通过市场交易直接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对农产品涨价应当客观算账、理性看待,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也在情理之中。涨价固然对市民的生活消费带来压力,但它同时也缓解了农民的生产压力,有助于农民增收。如果不顾客观情况,农产品一涨价就被调控打压回“原形”,表面上看是保住了“菜篮子”,实际上却损害了“菜园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来看,这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温饱迈进小康,城镇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家庭消费不断升级,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大多数市民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当然,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城镇中的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政府还是应当加大补贴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农民的“菜园子”连着市民的“菜篮子”。建好“菜园子”,需要政府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多为农民着想,多替农民分忧,在农产品价格调控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只有“菜园子”生机勃勃,“菜篮子”才能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