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9时,三峡工程在走过18年的建设历程后,终于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175米正常蓄水位。这是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三峡这个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其综合效益可全部发挥,同时整个工程及水库将接受高水位的全面检验。
三峡工程于今年9月10日零时启动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本次蓄水在总结2008年和2009年试验性蓄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做好充分准备,蓄水过程兼顾了上下游用水需求,较好处理了防洪、发电、航运和补水之间的关系。
据介绍,试验性蓄水到目前为止,三峡枢纽建筑物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均符合规律,三峡水库坡岸地质状况整体稳定,入库泥沙趋势性减少,长江干、支流水质保持总体稳定,长江流域防洪形势平稳,三峡电站运行正常高效,航运态势持续向好。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表示,2008年以来,三峡集团公司、国家有关部门和库区省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今年的试验性蓄水更好地做到了充分准备、提前启动、科学调度、加强沟通,并得到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将开展一系列建筑物监测和设备运行试验,对水库泥沙、水质变化等都有系统的观测计划。三峡水库高水位持续时间约2个月,之后,水库水位将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及下游航运、供水等需求逐步消落。明年汛前,水库将消落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以腾出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按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三峡工程分三个水位进行分期蓄水,即:围堰挡水发电期,水位135米;初期运行期,水位组合(135米~156米);正常运行期,水位组合(145米~175米)。水库于2003年6月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汛后蓄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和2009年两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但分别只蓄至172.8米和171.43米。
目前,三峡工程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已全部完成初步设计的建设任务,正逐步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未来几年,三峡工程还将继续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对工程继续进行全面检验。这期间,世界最大水电机组能否经受高水位考验,三峡枢纽能否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情况和库区地质、水质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如何优化调度三峡水库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引人关注。
来源: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记者:郭睿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