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在南京的首家专卖店开业仅仅5分钟,收银台前就出现排队购买的场面。对此有奢侈品专家再次提议,对一些高档消费品征收奢侈税,“在一定程度上”或可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平。
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出现如此热购场面,招致舆论的不满和非议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是在收入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现实语境下,奢侈品专家提议征收奢侈税论调一出,往往容易得到大家的齐声应和。因为这正好契合了当下一些老百姓对“炫耀性消费”群体的仇视心理。
调节贫富差距势在必行,但问题是,靠征奢侈税能成为治理的良方吗?换句话说,靠征奢侈税来调节不公是不是很“给力”呢?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恐怕一点儿都“不给力”,因为它既不能治标、又不能治本。
调节贫富差距,单靠“杀富”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征奢侈税,虽然可以做到从富人兜里“掏钱”,但未必能起到调节社会分配不公作用。道理很简单,在中国,分配不公很大程度上与权力挂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如果没有公平的制度来保证,即便“杀富”了,也未必能分享到“杀富”的“战果”。
在我看来,社会分配不公,关键是某些领域、部门和利益集团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垄断资源获取暴利,对普通大众构成资源上的不平等,通俗地说,就是“多占”;再者,就是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的缺位,带来多占者的“少掏”造成的。
以上的难点和“雷区”,才是切实解决问题的途径,回避这些主要矛盾,只在奢侈税上下工夫,只能是隔靴搔痒之举,还容易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通过征收奢侈税去调节贫富差距,会不会让富人放弃在国内消费,改为去国外消费呢?那样的话,必将会导致相关产业的萎缩,只能让许多中低收入者丢掉饭碗,让贫富差距变得更大。这显然背离了征收奢侈税的良好初衷;再者,奢侈品的界定本身就存在困难。比如,买什么样的衣服才算得上奢侈品?享受什么样的“高级餐饮”才算得上奢侈消费?而且,真正该被调控者往往拥有更多规避手段和资源,可以利用公权力为自己埋单,而普通的劳动者呢,他们会不会成为政策下的牺牲品?弄不好,“调控”的全都是一些穷人。
所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还须回到“破除垄断暴利”,“强化个税杠杆、审计监管”正题上来,任何靠旁门左道走捷径的做法,恐怕最终都是徒劳!
来源:人民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