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海南省海口市菜篮子的报道,是从11月29日,一次与菜农的交谈开始。
在海口的苍东村,记者连续走访了七八户菜农,看着绿油油的青菜,菜农却满是忧愁。“菜长得越靓,越不好卖。”“地租贵、农药贵、肥料贵,种菜不赚钱了。”无论在菜地里的哪户采访,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话。
采访的时候,正好遇到菜农宁愿把绿油油的上海青拔掉,也不愿意拿到市场上卖,因为价格低得连采摘蔬菜的工钱都不够。后来,其他菜农告诉我,最近批发价低,菜卖不出去就丢掉或者喂猪是经常的事情。
在随后的几天里,记者凌晨实录菜农的真实生活、凌晨探访了蔬菜批发地、走访农业部门、采访农业专家,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许多个“想不到”来形容。
第一个“想不到”的是,菜农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艰辛。此次采访前,记者并不知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大部分叶菜,都是外来的农民工租地种的,他们一般凌晨零点就起来摘菜,凌晨三四点就运往市场批发。如果不是凌晨四点探访蔬菜批发地,记者真不知道夜里的海口竟然是如此的寒冷!菜农们不仅忍耐着寒冷,早早起床采摘、装车、运输、卖菜,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灾害来的时候,损失的是菜农,菜价下来了,受伤的还是菜农!
第二个“想不到”的是,海口供应本地的蔬菜从种植到销售,不成规模并且设施缺乏。长期以来,媒体采访农业部门,海口的菜价为何一变天就贵,得到的回答总少不了受灾害天气的影响。可是,有关专家明言,发展设施农业,完全可以减少高温暴雨对海口蔬菜的影响,保证产量。这么多年过去了,海口为何还是抱着老问题,是资金缺乏,还是相关部门不作为?
不只是种植环节,在销售环节,问题同样存在,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海南的省会城市海口,竟然连一个蔬菜批发的市场都没有,所谓的蔬菜批发地就是马路上。难怪菜农都说,菜卖不出去到天亮了,不仅担心被城管抓,骑着三轮车还要担心被交警抓。
第三个“想不到”是,商贩和中间商并没有赚大头。菜价一涨,很多人普遍认为是商贩赚了,矛头甚至指向了中间商。可是海口的农贸市场大部分不是由政府投入建设,而是私人投资建设的。商贩要支出的摊位费、塑料袋费等等,几乎占了收入的一半。由于每天同样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多商贩已没有时间和精力直接从菜农手中批发菜,而是选择了中间商。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从长流的菜地拉菜来坡博市场卖的中间商,他们一般下午五六点就去长流的菜地里和菜农要菜,凌晨两三点拉来卖,中间商也反问我,一家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赚个100块多过分吗?现在请个零工一天也差不多这价钱吧!
其实,一路采访下来,想不到的还不止这些。透过海口菜篮子的背后,记者深深感觉到,蔬菜的中间、终端环节并不是根本问题所在。如果仅仅针对蔬菜的中间、终端环节做减法文章,而不在起点环节做加法文章,或许短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苍东村的菜农告诉记者,如果明年租地合同到期后,租金再上涨,种菜不赚钱了,他们就不会当菜农了。采访中,记者也了解,海口郊区“菜园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菜农转变为市民,其实就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
国务院强调,“菜篮子”实行市长负责制。其实,海口要作为的,或许应当是把城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扩展到周边广大地区,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蔬菜基地。特别是要大力引导资本投资“菜篮子”工程,改善蔬菜流通设施的条件,形成产销一体化的“菜篮子”产业链。这方面,海口还有很大作为的空间。
来源:新华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