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以及上海增爱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0年度公益主题国际研讨会:社会企业与公益创新”在北京举行。
会上发布了上海增爱基金会筹建中华公益大学的计划及战略规划。自2009年起,增爱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成立了公益大学筹备工作组,并向国内外相关捐赠人进行宣传,呼吁支持公益大学的创办。经过近两年的多方调研、咨询和研讨,公益大学的整体构想和战略规划已初步形成。
会议还颁布了“增爱中国公益学术奖”的创设说明。2010年,为了推动我国非营利与公益事业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推动国内外社会企业相关研究的交流互动,促进我国非营利与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增爱基金会和《中国非营利评论》(中英文刊)设立了“增爱中国公益学术奖”,旨在奖励在中国非营利与公益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卓越成绩的论文及其作者。首届“增爱中国公益学术奖”的评奖范围涵盖了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该领域的论文。
经过22位专家的匿名评审,以及增爱中国公益学术奖理事会的投票,共有6篇论文获得了此次奖项的一、二、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撰写的《控制与支持:国家与社会间的两种独立关系研究》,获得二等奖的是《社团合作与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作者:高丙中)、《非营利组织多重参与者导向:前因变量与绩效影响》(作者周延风、罗文恩 黄光)。另有三篇论文获得了三等奖,它们是《论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法理基础》(作者:金锦萍)、《“NGO反对WTO”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秦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式探讨》(作者杨家宁、陈健民)。它们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代表了国内公益与非营利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
清华NGO研究所简介
成立于1998年10月14日。原名“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由王名教授创设。2000年10月改名“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成为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五个常设机构之一。现任所长王名教授,执行所长刘求实副教授。现有在编教授、副教授四人,博士后研究人员五人。
NGO研究所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德为公的传统,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开展中国非营利与社会组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培养适合于各类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单位和相关党政部门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NGO研究所作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常设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承担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职能,以中国的NGO与公民社会研究为基本领域,以科研和教学为基本任务,深入调研、开拓创新、厚积薄发,经过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成果、发出声音,努力发展形成在中国NGO研究上独具风格的清华学派,使NGO研究所成为一个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国非营利与社会组织管理的一流教学科研基地与一流思想库。
NGO研究所下设办公室、清洁发展机制(CDM)研发中心和《中国非营利评论》编辑部。
来源:中国日报 (记者 郭书含)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