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经济
平遥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70余倍 仍自称收不抵支
2010-12-15 07:54:27      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平遥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70余倍 仍自称收不抵支

平遥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70余倍 仍自称收不抵支

因年久失修平遥古城墙出现了裂缝。

平遥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70余倍 仍自称收不抵支

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

平遥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70余倍 仍自称收不抵支

现在平遥古城内居住的多为低收入人群。

●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加70多倍仍称收不抵支

●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居民外迁遥遥无期

●一年公务接待人次超过10万财政支出力不从心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肖欢欢

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自从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县就宣布,在2005年前古城内人口要迁出一半。然而,13年过去了,古城人口只迁出1.5万人,城内至今仍有3.5万居民,超出合理人口负载2万人近一倍,近年来还有反弹的趋势。

“人口负载过重给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带来的压力太大了,我们感觉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语调沉重地说。而平遥古城管委会也指出,古城内供水、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这些“年迈”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古城旅游开发的步伐,早已不堪重负。如果城内居民不及时外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然而,居民外迁问题却盘根错节。平遥新城建设、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而平遥全县去年的财政收入才7.3亿元,单凭一县之力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让这么多人迁出。而城内多是低收入群体,他们在城外根本买不起房子。居民外迁似乎陷入僵局。

为缓解保护资金紧张问题,从明年3月起,平遥古城票价将从100元涨至125元。门票涨价带来的收入能让城内的居民陆续在城外安居吗?一切还是未知数。

平遥古城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样本。

平遥古城简介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生活

一家三口挤一张炕

47岁的张毓民清晨一大早就蹬着自己那辆破三轮出门了。这辆三轮车实在太破,颠簸在古城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浑身都响。

老张住在平遥古城站马道街14号,老张说,自家老屋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成遗产了,还不值钱?外面的人都跟我这么说。”老张盘腿坐在床头,苦笑着说。

不过,老张和老婆任淑平的生活却并未因为是城内“有房一族”而改善多少。记者放眼望去,老两口居住的这间小屋大约有15平方米,一张大炕就占去了约7平方米。灶台就紧挨着炕头,衣柜、杂物柜等依次排开,密密匝匝。一台二手彩电算是老张家最值钱的家当了。炕上却没有被子、枕头。老张说,炒菜、做饭都在房间里,油烟很容易把被子弄脏,所以白天都把被子放在衣柜里,晚上再拿出来。

古城内至今没有供暖,冬日实在难熬。居民们多半使用的是柴火和煤,连液化气都不多。而在古城外早就通了天然气。

聊起古城内的生活,老张有些尴尬。“我有两个小孩,大儿子今年20岁,到天津上大学去了,二女儿今年17岁,在平遥读职高。儿子上大学之前,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张炕上睡觉。女儿则长期跟她奶奶住。” 任淑平说:“一个十几岁的大闺女,爱干净,爱漂亮,常年跟她奶奶住一间屋,这些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没办法。”

城内多为低收入人群

老张如今没有固定工作,平时主要干点杂工,帮别人拉煤、拉游客赚点小钱。“一个月顶多也就1500元收入,能维持一家人温饱就不错了。”老张说。而两个孩子上学,儿子一个月要八九百元生活费,女儿一学期学费也要2500元。妻子任淑平有高血压。

老张说,古城申遗他并未从中捞到什么好处。他说,在古城内开观光电瓶车,电瓶车要自己购买,一辆车需要3万元,盘下小店面也要3万~5万元启动资金,自己没本钱。

一堵古城墙把城内、城外分割成了两个世界。距离老张家的老屋一里路开外,就是喧闹的平遥县城。城外的世界如此精彩,为何不搬出去呢?老张说,如今县城的房价起码在2000~3000元/平方米。搬出城外,顶多是过过嘴瘾。

从1997年申遗成功开始,平遥县委、县政府以及医院、学校等便陆续迁出。如今住在城里,生活委实不方便。古城只有西门常年开放,其他三道门平时都关闭。要是家里有小孩上学,或平时生病了需要上医院,那可就麻烦了——必须跑几里路到城外。“有一次我老婆的病犯了,我硬是踩三轮,五六里路才把她送到医院。”

城内住的人太多,三轮车、自行车、电瓶车、小汽车什么车都有,如今到了上下班时间,各类车辆往往堵在一起,把古城塞成一锅粥。

如今城内仍有3.5万人。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侯世俊坦承,目前居住在古城里的居民多是低收入群体,有钱的都已经搬出城居住了。

申遗效应

13年门票收入增71倍

尽管有人抱怨未能从古城申遗中得到好处,但申遗效应在平遥古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平遥古城是当今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号称存世的“清明上河图”。申遗给这座县城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回报,申遗后的头几年,游客数量都在60%以上的增长,旅游收入更是成倍增长。即便2005年后旅游收入增速放缓,也仍保持在20%~30%。

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刘建昌对申遗效应非常满意,他列出了申遗前后对比“成绩单”: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6%增长到去年的46.2%;游客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从1997年的5万人、125万元、125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12.66万人、8827万元和8.1亿元,三项指标分别是申遗前的22.5倍、71倍、65倍。而去年,全县财政收入才7.3亿元,实际可支配财政收入才2亿多元,古城的门票收入占财政收入的12%,而旅游业带动的综合收入甚至超过该县的财政收入。

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

滚滚财源固然诱人,但古城保护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让城内居民外迁,平遥县这些年伤透了脑筋。

据刘建昌介绍,平遥古城总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在申遗前,逼仄的古城内却居住着5万人口,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要高出十几倍。经过专家评估,平遥古城合理人口的上限为2万人。为此,平遥县1997年宣称,为了保护古城,到2005年,古城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将搬迁出城,城内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

是年,平遥县委、县政府率先迁出古城,至今,先后有10余所学校,10余家医疗单位、10多个企业、30多个党政机关在内的近100个单位从古城内迁往新城区。然而,13年过去了,至今仍有3.5万人,超出2万人的人口上限近1倍。也就是说,13年间仅迁出1.5万人。

人口过载对古城意味着什么,刘建昌很清楚。他表示,第一,是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古城内的房子很多是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那就是火烧连营。”第二,就是给古城旅游管理带来压力。“很多村民为了赚钱,在家门口就摆个摊,或者把自己小屋办成一个小超市,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完全没有章法,跟古城的风貌不搭调。”第三,城内人口数量过多,破坏古城旅游形象。给人很拥挤的感觉,自行车、小汽车、电瓶车,摩托车都在古城里穿梭,与古城幽静的形象很不相符。

该局另外一位副局长侯世俊也介绍说,平遥古城最佳接待量是1.5万人/日,最多是2.5万人/日。申遗后,城内人口超负荷的矛盾日益凸显。

持续了13年的“移民”运动拉锯战为何收效甚微?侯世俊说,主要因为资金缺口大。平遥新城建设、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在2003年前,该县财政收入还不到2亿元,到去年也仅7.3亿元。单凭一个县的财力,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么多人都搬出去。

困境重重

居民外迁成一盘死棋

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诉苦称,去年古城的门票收入有8800多万元,去掉给各个景点30%的分红,门票收入对县财政的贡献每年也就几千万元。除去公务接待花销,加上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开支,平遥县的门票收入还抵不上开支,纯属“赔钱赚吆喝”。

在侯世俊看来,居民外迁不止是钱的问题,外迁进度还直接取决于古城内居民的购房能力和新城区建设进度。外迁1.5万人,光建居民住宅区,按人均面积20平方米算,也需要30万平方米。而平遥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也是最近3年才起步,根本达不到这个供应水平。另一方面,即便城外有房,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一定买得起。“谁都知道住在城里其实很不方便,城内城外已是两个天地。”记者走访了平遥两处较大的楼盘,价格分别达到3000元/平方米和3200元/平方米。

而城内居民迟迟难迁出,还有深层次原因。“很多人觉得平遥搞旅游开发,城里房子会增值,所以赖着不走。”侯世俊指出。据他介绍,居民外迁并非一点补贴也没有,一般是补贴1/3的费用。有些人想把古城内的房子留着等补贴,因此不愿搬出去。而由于县财政财力有限,谁也不敢为居民作出建安置房的承诺。

对此,城内居民并不避讳。“古城成了世界遗产,我们得点好处过分吗?” 居住在上门西街的李先生愤愤地说。

上述因素纠缠在一起,让居民外迁成了一盘“死棋”,也给这座有2700年历史的古城保护蒙上了一层阴影。平遥县旅游局局长李宏正也坦承:“居民外迁没有时间表。”

古城建筑防火隐患严重

比旅游局更焦急的,是文物局。在他们看来,古城内人口负荷过重,已成为威胁到古城生存的大问题了,刻不容缓。

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介绍说,城里还有3.5万人,超出合理负载2万人近一倍。家家户户都还烧煤,烧液化气,古城内多数是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是灾难性的。

他介绍说,平遥古城的文物多、保护难度非常大。平遥县被列入保护对象的古建筑就达400多处,还有9个“国保”单位,城内的一砖一瓦都是宝。

狭小的古城内现存古民居3797处,多分布在小街小巷,为二到四进式结构四合院。由于古城内建筑耐火等级低,而且基本上毗邻建造,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扑火难度很大。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大街两侧很多铺面都是明清时期老字号的旧址,多由大的古建筑分割而成,而分割材料大都是硬纸板,纸板上不仅铺有电线,还装有电源插座。且古城内的电线基本上是上世纪60年代架设,极易发生漏电短路。尽管这些年经过多番整改,但由于旅游发展速度快,古城建筑自身年代久远且木建筑居多,因此,古城的消防隐患仍很严重。为此,景区内甚至配备了一个消防中队,还有专门的消防摩托。“我们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他说。

“门票收入增长多快其实不重要,甚至今年一个亿明年八千万都无妨,关键是先把古城保护好。”阴宝宝说。在他看来,人口过载已严重掣肘古城长远发展,甚至威胁到古城的生命力,城内人口分流已刻不容缓。

平遥古城管委会负责人亦表示,古城内供水、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亟待进行整饬,这些“年迈”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旅游开发的步伐。随着古城内的商业味越来越浓,用水、用电、设施更新等已不堪重负,遇到旅游旺季,一些商户甚至不得不实行错峰用水、用电。“古城的环境负荷接近饱和,如果城内人口再不迁出,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他提醒说。

上市?涨价?

古城出路在何方

平遥古城因为世遗的金字招牌而成名。但实际上,古城这几年被人关注,还因为接连出现的城墙遭破坏。

早在2001年,在号称明清时期“中国的华尔街”——平遥古城南大街上,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云绵成”因为房屋产权纠纷被周边居民严重破坏。2004年、2005年,平遥古城墙接连发生坍塌。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10月,古城南门瓮城外侧东部一段东西长17.3米的城墙突然坍塌,上千块青砖落地。

本来县财政就吃紧,城墙坍塌都无资金修缮,而成名后的平遥古城却为名所累,公务接待不堪重负。全县一年公务接待人次超10万人,仅此一项就少收入1200万元。

刘建昌表示,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平遥县游客人数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将达到200万人次。但对阴宝宝来说,这并非好消息,他并不希望游客增长这么快。“旅游发展太快,文物保护吃不消。”

古城内人口和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都已过载,而让城内居民到城外安居,关键在于钱。阴宝宝建议,要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古城的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整体打包上市将有望破解资金缺口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城内居民外迁的补贴力度,或加快在城外集中建设商品房供城内居民居住。“单靠平遥县是不行的,山西省,国家都要重视,平遥古城不仅是平遥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即便财力有限,平遥县在居民外迁中还是做了大量努力。近期,平遥准备投资7亿元,陆续外迁1.5万人。“前两年已经投入1亿元,现在看起来还不够,我们又跟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了6亿元,分3年,用于新城区建设和文物保护。”刘建昌表示。

此外,可以对古城内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古城内只能住4000人,每到黄金周,住宿缺口很大。古城内很多老房子,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住起来非常舒服。目前,平遥已建立起全国的古城客栈星级评定标准。接下来我们将力推古城客栈上星级,推出几十家五星级古城客栈,将其打造成平遥的名片。既解决了文物保护问题,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此外,为缓解经费不足,经山西省物价局批准,平遥古城门票中准价将由每人次100元调整为125元,新票价将从明年3月起执行。调价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古城文物保护。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段若兰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打击假冒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将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实行“一费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实行“一费制”。>> 详细
点击排行
  国务院:基层医院挂号费与诊查费实行“一费制”
统计局发布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