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对于科技发展的漫漫长路,只是短暂一瞬。然而,中国科技却在过去5年留下了永不落幕的精彩。
“十一五”,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第一个五年。坚持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涌现出一批勇立潮头向未来的科技才俊。
深化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回首过去5年,通过深化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亿元中,企业支出份额已超过70%。近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十一五”期间,更多的科研院所,走出院校‘围墙”,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脊梁。
早在30年前,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我国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
“上世纪末开始实施转制的各部门院所,现在很多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由华中科大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制而成;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脱胎于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自1999年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减少,从体制上缓解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
改制中诞生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红土地的创新脊梁正经历精彩嬗变,在引领、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迸发出蓬勃生机。
重大专项:“大兵团作战”催生更多“中国创造”
12英寸65纳米刻蚀机在5个亚洲客户芯片生产线投入使用。
在TD-SCDMA基础上,研发出TD-LTE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技术标准提案入选国际电信联盟后选标准。
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16种重大新药获得新药证书,血脂康等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获准在欧美国家开展临床试验。
……
过去5年,作为“新时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强大引擎”的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结出了累累硕果。
无疑,覆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在下一个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2010年下半年,所有四大板块16个重大专项经受了专家组最严格的监督评估。专家和部门、企业负责人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在产学研‘大兵团作战’中,构建上中下游贯通的创新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自主创新的‘系统动能’,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选择。”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说。
比如,“集成电路装备专项”聚集了产学研各类承担单位130多家,涵盖电子、通信、机械、化工多个行业,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8个省份。
“长电科技成功研发全球体积最小容量最大的USB存储模块并进入量产,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单位成立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已获授权专利59项,发明专利24项……”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燮康说起企业的自主创新时如数家珍。
5年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2009年,56个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1.5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国家高新区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