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罗振锋:比如说先正达公司、德国的一些公司,美国、法国都有一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在吉林省建设它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
谈到先玉335的扩张,臧薪宇告诉我们,国外公司在营销上并不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在科研方面却远远领先国内的公司。
臧薪宇:他们可能是一年能投入经费大约在8亿美元以上到15亿美元,这种投入力度。
记者:我们能有多少?
臧薪宇:我们可能也就是几千万也就不错了。
记者:人民币?
臧薪宇:对,人民币,还不是美元。
左念国是先玉335在东北的第一家代理商,他告诉我们,巨大的科研投入让先锋公司在核心技术上领先国内的企业。
左念国吉林省中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左念国:比如说它的种子质量,那么它的这个质量标准要远远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它在这一块的出苗率也好,包括这个整齐度也好,要远远要高于我们其他公司的标准。
除了巨额的科研投入,国外企业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市场化的研发模式。
左念国:最关键的是它这种研发的管理模式,科研团队为一个销售团队服务,不是一个科学家造出一个品种,随便弄到一个大公司里,然后另一个科学家又偶然造出一个,所以它这种体制下,决定了他必然是效率非常高
放开种业市场,意味着全球种子企业将同台竞技,占据着技术、资金优势的国际大公司给中国的蔬菜、粮食种植带来了看上去质量更高的产品,这样的表象给中国国内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种业,国内企业该何去何从呢?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却尚未培育出国际领先的种业公司。
农业部种植管理业司种子处处长
吴晓玲:现在持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是8700多家,那这8700多家里头,真正有育种能力的不到1%,而且就是这个1%相对于国外这种像先锋、孟山都来说这个水平也是差距很大的。
8000多家企业却没有诞生一位巨人。全国前10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
吴晓玲:我们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像这个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的企业,我们统计差不多占到近70%,而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它不到20%
一方面是企业多、小、散、弱,另一方面则是科研与经营的分离导致科研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市场需求。
吴晓玲:我们的这个品种选育现在大多数还是来自科研单位。企业只是负责种子的生产、经营,这个品种的选育跟生产经营到后端,就是下游的这个品种的推广,技术的推广是完全脱节的。像美国、欧盟这些国家,它们的这个品种主要是来自种子企业,因为企业最知道、最了解市场的需求,最了解农民的需求。
国外种业巨头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也给国内种业敲响了警钟。有专家认为,尽管目前从种植面积来看,国内的种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如果中国种业不能改变现状,在种子研发上长期落后于国外企业,那么发展下去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院
李国祥:国内种子企业由于这个没有成长起来,那么这样我们的所需要的种子,老是就依附于国外。我们的农民要么买不起,要么买完以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它的价格也相应非常高,这样就给我们的居民很可能带来,将来以后很可能带来就是吃饭的负担很重
李国祥认为,国内种子企业应当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加强自身的科研实力。
李国祥:你不整合的话你现在的市场是分割的,你的销售收入就那么多,你的利润就更少,你要想拿更多的经费来进行研发投入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个企业都来进行研发,都是小规模的,只会做那种撒胡椒面一样的,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的研发,不可能出这种突破性的成果。
半小时观察:
俗话说“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经强调: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可见种子产业在我国被放在一个非常高的战略地位上。
但让人尴尬的是,目前我国种业的发展并没有和战略地位相符合的市场地位,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致命的弱点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1%还不到,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这样的现状不但使产品无法和进口种子进行抗衡,整个行业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许多企业生存艰难。而从长远来看,种业沦陷并不是危言耸听,而种业沦陷之后话语权的丧失,将对中国的蔬菜粮食种植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目前中国种业的现状应该引起多方的重视并寻找解决之道。
来源:央视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