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动车事故发生尚未满月,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离任,将远赴波兰,一度惊涛骇浪的民间批评骤然部分转向,透出依依惜别的意思。
7年多前,作为中国新闻发言人“黄埔一期”的学员,王勇平和王旭明、武和平、毛群安等坐在教室里,模拟新闻发布会上的各种最棘手的突发状况。
“黄埔”一别,转眼7年光阴,这批兼职发言人置身于镁光灯下,亲身见证了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发展的学员们留下了各自的仕途轨迹。
在王勇平以沉默告别的转身中,他们定格成为这幅画面的背景。
岗前培训
培训第一步“开口”
对新闻发言人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开口,把学员脑子里固有的官场理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打成捆,扔出去。
2003年8月,地坛医院的“生命走廊”上,北京最后一批康复的“非典”患者与亲人相拥。同这些成功抗击病毒的人们一样,中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迎来了新生。
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当时刚从美国回清华执教,与清华同事李希光、董关鹏等教授一道正忙于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面向外宣工作者进行“全球传播高层研讨班”的教学工作。“非典”结束后得到通知,国新办要启动全国第一批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全面建立和推进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要“以培(训)带建(设)”。
首期培训班学员包括王勇平等来自66个部委和地方的100多位新闻发言人,开班时,究竟由哪一级别的官员来担任新闻发言人仍未最后决定,现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等人当时就以“后备力量”身份参加培训。
这个被称为“黄埔一期”的培训班为期不过5天,在史安斌看来有点“扫盲班”的意味。台下坐着的这些学员们,对于媒体和传播几乎没有概念,相当一部分人从未面对过镜头。
“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开口。”史安斌的最大目标是把台下这些学员脑子里固有的官场理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打成捆,扔出去。
当时的课程设置共五个模块:领导讲方针政策;专家讲新闻传播理论和策略;资深记者白岩松、敬一丹等还有国外媒体从业者讲记者和新闻发言人之间如何互动;资深发言人,如孔泉和刘建超等传授经验;最后是模拟演练,由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专家点评。精挑细选的学员加之强大的师资,被称为新闻发布的国家队。
当时班里比较活跃的有武和平、王旭明、毛群安。同他们相比,王勇平给史安斌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只是“见人爱微笑”。
“你们从事的是一项有风险的职业。”史安斌告诉学生。
带着老师的这句话,“黄埔一期”们经历了各不相同的仕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