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首页中国新闻
中国寻求以文化力量对治改革之痛
2011-10-24 17:32:0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即将毕业的梁国贺说:“这次会议提出文化建设,增强软实力很必要,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现在的大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拜金主义、商业欺诈、诚信缺失的现象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形成冲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说:“近代百年以来,我们一直因贫困落后被讥笑为‘侏儒’、‘病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经济上富裕起来,原本营养不良的孩子长成了1米8的大个,但是我们的心智并没有成熟。如果挑战道德底线的事件出现多了,中国人的心会变硬。”

彭林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治愈贫困的顽疾,但是经济发展了并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吃喝嫖赌、包二奶、贪官、奸商、伪学者这些“富贵病”的出现关乎人文,关乎人的素质与精神境界。

“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问题说明国家必须更加强调德治与法治的并重,要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理念纳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利用新闻媒体、文学艺术作品,和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弘扬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得以向群众普及。”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

近年来,中国各地都在探索弘扬传统文化,山东就推出了公交论语、论语墙等,力求让儒学走向草根。国学热、国学班也在各地受到追捧。然而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有的人学习《周易》是为了能掐会算,炒股投资发财,还有一些人研究《三国演义》求的是谋略与权术。如果我们不把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发掘出来教育人民,匆匆忙忙把它变成一个赚钱盈利的东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会被低俗化。在文明传承上,社会各界不仅要盘球,还要射门、得分。”彭林说。

在中共中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之际,专家学者们认为改革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过去三十多年,人们适应改革开放建立了务实、创新、时效、竞争的观念,影视艺术在国际上获得很多大奖,对外文化交往不断深化,但是当前最迫切的是针对改革中的阵痛对症下药。

涂可国说,“文革”之后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陌生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消除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断章取义。

他说:“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形成于封建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如今的整治架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生存方式都今非昔比,新时期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关注民生、现实的人生体验,贴近现代人的利益诉求。还要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碰撞整合,交流中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发现不足。”

专家们指出,要把文化内化为生命体的一部分,用宝贵的文化资源来移风易俗,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德性,达到人们日用而不知、集体无意识的境界,这样,文化才能成为民族的血液,民族的根。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形成合力"促大学生就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领取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国务院任免公安部、文化部等部门国家工作人员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