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乘坐824路公交车的乘客会收到一张宣传单,上面写着“请给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投一票”,简单的文字配着一张显眼的照片——一个穿着病号服、面色苍白的女孩靠着另一个短发女孩,笑容灿烂。散发传单的人叫黄菊,是上海824路公交车的售票员。她的恩人是北京房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厉莉。厉莉为黄菊患白血病的女儿两捐骨髓,如今被推荐参评全国道德模范。上海的公交售票员为一位北京候选人拉票?“其实不是拉票,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心人。”黄菊说。
“既然已经成为志愿者,就不能反悔”
2002年初,厉莉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报名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捐献者。这并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在厉莉5岁时,一位远房表姐就因白血病离开了人世。“她当时才12岁,长得特别漂亮,像《让我们荡起双桨》所唱的那个时代的孩子,红领巾、白衬衫、蓝裙子,扎着马尾辫……”然而像花儿一样美好的生命,却早早地凋谢了。自此,厉莉知道了白血病是多么可怕的疾病。“所以,在我开始独立生活、能够自己做决定后,我第一时间就想到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成为志愿者之后的5年里,厉莉没有遇到配型合适的患者。然而,她始终信守这份承诺和责任。
2007年的一天,厉莉接到中华骨髓库打来的电话:“上海少女小颖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需要移植骨髓,你的血样恰好与之相配,愿意帮助她吗?”厉莉毫不犹豫答应了。当时,厉莉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怕父母担心,就瞒着二老,边筹备婚礼边暗中做起骨髓捐献前的准备。“是否愿意捐献骨髓,是我5年前就应该考虑的问题。既然已经成为志愿者,就不能反悔。”婚礼结束后不久,厉莉捐献出骨髓,小颖的手术非常成功。医生表示,只要5年内病情不复发,小颖就能逐渐好转。
捐髓后,厉莉始终挂念着小颖,经常打电话、发短信鼓励孩子。后来厉莉前往上海看望小颖,孩子健康地站在车站,抱着鲜花迎候自己的救命恩人。“看到这一幕,我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挺值的。”厉莉说。
“怎能对熟悉的妹妹见死不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3月,小颖的白血病不幸复发,而且,病情比之前还要严重,癌细胞有扩散的迹象。万般无奈之下,黄菊再次拨通厉莉的电话。此时的厉莉,已过而立之年,正和丈夫计划着要个小宝宝,如果此时捐献骨髓,“生子计划”至少要搁浅两年,到时将面临高龄产妇的危险。医生也说,两次捐髓在医学上都很罕见。“两年前,我无法眼看着一个陌生人死去;两年后,我怎能对熟悉的妹妹见死不救?”厉莉很快作出决定。这次,丈夫陪着她自费飞往上海,进行骨髓采集。
捐献时分离淋巴细胞所带来的强烈不适、浑身疼痛无力,捐献后长久的疲累倦怠和抵抗力下降,延期生育成为高龄产妇的危险,这些在厉莉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康复,其他事情可以慢慢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给社会一个向前的加速度”,厉莉从奉献中得到了喜悦和满足。第二次手术依旧很成功,但不幸的是,骨髓移植最终没能挽救小颖的生命。两个月后,小颖突发并发症,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对于小颖,厉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所有照片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张和小颖的合影。小颖刚去世时,厉莉觉得很伤心,甚至不敢再和上海这座城市有任何联系。渐渐地,她和黄阿姨的联系又多了起来,“我们彼此鼓励、互相安慰,更像一家人了。”
“把公益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厉莉的亲人、同学、同事,甚至采访过她的记者,在她的感染之下都纷纷加入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厉莉说,两度捐髓的经历让她体会到一个道理:人只有为别人做点事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能把这些感悟带到工作中,让自己多做点实在事。” 现在厉莉是房山区法院民二庭庭长助理,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她说,“我已经把公益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快乐公益一直是我坚持的一个理念,因为只有这样,公益才是可持续的。”
厉莉的爱心和执着,一直体现在工作、生活中。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农民工追索工资的案件就会增多,对这些急需法律帮助的农民工,厉莉将他们视同手足,耐心沟通,妥善处理案件。“真没想到首都法院的法官态度这么好,把案子交给爱心法官审理,我们放心!”农民工兄弟们说。赴青海考察,厉莉率先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和食物捐助贫困的牧民家庭。
厉莉的优秀品德深入人心,被称为“爱心法官”。一位市民在劳模表彰颁奖典礼上主动为她拍摄了多张照片,并亲手将照片裱好送给她。“厉法官的事迹太感人了,我一定要亲手把这张照片送给她,向她送上我的钦佩与祝福。”这位市民动情地说。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