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退休老人陈录林夫妇
“比上班时还要更忙碌”
清晨8点,山城的雾刚刚散去,重庆市民陈录林便和老伴李昌晶一道,来到风临洲小区一处广场上锻炼。
陈录林已届七旬,但身子骨硬朗,染过黑发后更显精神,“以前觉得退休了,就会清闲下来,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老年人比上班时还要忙哩。”退休前,老两口都是重庆轻工业学校的教职工;退休后,他们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家里照顾晚辈的“主力军”。
9点过后,老伙伴们结束了清晨锻炼,互致告别后,老两口将记者引进家里。年关将至,阳台上挂满了李昌晶亲手制作的香肠腊肉。“我们是和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外孙女,一家6口一起住,日子过得挺安逸。”就着一杯铁观音,老两口与记者摆起龙门阵,畅谈退休后的天伦之乐。
交谈中得知,老两口的女儿、女婿平时工作忙,难得照顾孩子,他们便乐得捡起这份差事。陈录林负责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并辅导功课;李昌晶负责一日三餐,洗衣清洁。除此之外,一早一晚,老两口都分头参加各自喜欢的活动。
退休前,陈录林就爱摆弄中阮、琵琶等乐器,退休后更是爱不释手。他和几个老年人组织了乐队,一周到公园练两次。老兄弟们不求演奏技艺有多高,只为着那份沉浸于抑扬顿挫间的怡然。
小区里几千名老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从陌生走到相熟,彼此温暖,相互支撑。“哪位缺席了活动,其他人会自发去家里探望;哪位过生日,大家会一起庆祝;甚至有次活动没带一位老人,她还怄气哭了。”
然而,像陈录林一样,许多老年人又无法接受周遭全是同类的情况。一次,他去某养老院参观,“除了少数护工,全是老年人。虽说硬件设施也不差,但让我感觉又老了几岁,有些压抑,好像生活在那里,会加速衰老似的,还是和年轻人一起生活更有活力。”
据李昌晶介绍,风临洲也曾尝试办过社区托老所,接纳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但最终没能办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有条件的人家会尽量请家政人员到家里看护;二是老年人自身不愿意脱离家庭生活。这让李昌晶觉得,社会养老还是要结合老人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尽管老两口退休工资每月加起来有七八千元,但他们并未给自己花去多少,“老年人买东西,最重要的是实用、实惠。”陈录林掏出自己的老年人手机,“字体大,声音大,坐在公交车也能听见来电,这就叫实用。”去年,老爷子去附近逛老年产业博览会,一眼相中它,价格也公道,才190元。
“我们给自己买衣服、鞋子,最高不会超过200元,很难理解年轻人为买名牌浪费钱。”陈录林笑着说。
但老两口在一件事上却舍得掏腰包,那就是旅游。去年“十一”,老两口和家族里20多个人一起自驾游,到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转了10多天。
“不缺吃穿,身体健康,耍事多,晚辈也不用操心,这就够了。”陈录林总结道,此时,杯中的茶已沏了几道,颜色浅了下去,却仍飘出阵阵余香……
(本报记者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