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关,回家过年。
2月5日,农历腊月廿五上午10时,兰州汽车东站。身着笔挺的西服、锃亮的皮鞋,30岁的惠永福带着妻女,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掩饰不住脸上的渴望和喜悦之情。再过六七个小时,他们就能回到宁县和盛镇惠家村老家了。
如果不是通过和他的攀谈,记者已经无法将这位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年轻人,和印象中的农民工联系在一起了。
像惠永福这样的“80后”,甚至是“90后”农民工,如今雨后春笋般活跃于各行各业,“新生代农民工”是属于他们这些年轻人的集体名词。与其父辈不同的是,他们上完学就进城打工,相对而言,对农业、农村、土地并不那么熟悉,对农民的身份并不那么认同,他们融入城市的渴望更加强烈。
一边听惠永福说着自己的经历,记者一边走近了像他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生活。
学好技能做城里人
“城市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可要想在城里站稳脚跟,必须要有真本事。”惠永福告诉记者,正是培训改变了他的人生。
初中毕业后,惠永福打过两年工,当时只是拼体力,工资低、工作强度大。不堪重负的他,2002年来到兰州,认认真真地学了几年的烹调手艺。后来,他在厨房后堂打了四五年的下手,又跑到北京的饭店当过一年大厨。
通过不断打拼、细心琢磨,惠永福决定凭借一技之长自己创业,实现自个的“老板梦”。
2009年,惠永福在红古区平安镇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手抓羊肉餐馆。“去年一年下来,挣了八九万元。”他说。
和第一代农民工大多靠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在城里打拼不同,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收入高的工作,做城里人,成为惠永福他们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梦想。“儿时的8个伙伴,都是靠一技之长,现在和我一样,在城里买了房、落了脚。”
带孩子到城里打工
拥有技能,不仅帮惠永福“淘金”,还让他在兰州收获了爱情。在酒店打工期间,他认识了现在的爱人。2006年,他们喜结连理。隔年,他们的“千金”出生。
有了小宝贝,如何将她拉扯成人,成了摆在惠永福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村里在外打工的许多人,都把小孩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帮着带,有的连中学都带出来了。像这样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真是问题。”惠永福说。
2007年,惠永福的孩子出生后,一心忙着赚钱的小两口,将小孩放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
“虽然负担轻了,但是心里总有牵挂,一下班,老想着孩子,可也只能打个电话。”惠永福说,“每次回城里来,就面临离别,孩子哭闹,自己更是难受。”
将小孩放在家里一年后,惠永福把孩子接到了身边。在他看来,现在生活一下变得温馨了,即使工作很累,只要下班后回家,能看到孩子就觉得轻松了,觉得这才像一个家的样子。
“老人带,容易‘惯’孩子。现在我们俩带着,该疼爱时疼爱,该严厉时严厉,孩子的教育也不用担心了。”惠永福告诉记者,在他的周围,像他这样带着孩子打工的人不少。但他同时承认,有些认识的打工者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
当听记者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权益时,即将上车的惠永福很是高兴。他对记者说,“女儿马上上小学了,原本还担心不能享受与当地小孩一样的待遇呢,现在有盼头了。”(记者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