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应届大学毕业生明明还未找到工作,却发现校方档案显示自己已经和一家从未听说过的公司签了聘用合约,为大学生就业率作出贡献,是为“被就业”;在经济不景气、日子难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在为“保薪”奋斗,统计数据却显示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是为“被增长”……
“被增长”、“被就业”、“被自愿”……随着“被字句”开始红遍网络,有人惊呼中国即将走进“被时代”。昨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称,这种说法荒诞但值得思考,“‘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现状
“被时代”成为流行语
“‘被’的现象存在于很多地方。”刘明华告诉记者,例如在许多高校有一个“潜规则”,毕业生如果不将就业协议书交到学校,学生很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为了拿到毕业证,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一两天,便拿着就业协议请企业签字盖章,弄得企业老板一头雾水。有的干脆造假,做一个假就业协议书。于是,学生就这样“被就业”了。
刘明华透露,铜梁县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读小学要交9000元“慰问金”。铜梁县教育局局长接受采访时称,此费系家长“自愿”缴纳,这是“被自愿”。最让人担忧的还是那句“被和谐”,比如人们下班,顺手在马路集市的摊贩那里买点便宜东西,某一天为创建文明街道,摊贩一下子都不见了,人们就会说“被和谐”了。
刘明华认为,随着一个又一个“被”事件的发生,政府公信力将越来越受到公众质疑。
原因
利益驱使“被时代”
“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刘明华告诉记者,这些利益中,有的是经济利益,有的是名誉利益,有的则是政治利益。例如,“被就业”的背后,高校可以用高就业率,在政府面前捞到“荣誉利益”,还有以此为招牌多招学生的经济利益。铜梁县的“被自愿”,说白了就是为谋利找幌子。
刘明华介绍,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足”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被小康’,获取的就是政治利益。”刘明华说,数字大了,政绩就越显著,领导干部获得晋升的机会就越大。
建议
健全法规严惩责任者
刘明华认为,“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如何挽回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已经不容回避。
刘明华认为,社会发展需要讲究轻重缓急,在目前这个阶段,“公共权力姓公”的理念,应该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面。为了完成各种形式的指标,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制造繁荣”、“制造和谐”。老百姓已经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社会中。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
为此,他建议建立倒查机制,对“被事件”的制造者进行追责,如建立公务员诚信机制,对说假话、报虚假数据、隐匿事实真相的官员实行责任追究制,一旦发现即加以严惩。
同时,需要建立政府官员诚信考评制度,对官员的政绩体系量化考评,一旦发现有问题,进行严格追究。如对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进行逐一核实,一个数据是如何出来的,是否得到相关部门认可,都应该有个说法。
此外,还要健全监督机制,邀请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等组成的监督员队伍,进行监督。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谌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