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留守妇女撑起农村半边天

2012-03-02 14:47:45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走基层:留守妇女撑起农村半边天
 
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的加工产里上班。(摄影 向明超)

走基层:留守妇女撑起农村半边天

 白手起家,自主创业的女强人李默。(摄影 向明超) 
 
男人们出去挣生活,女人们要留在家里,因为有孩子,有老人。孩子们太小,老人们年纪大了,这几乎是所有留守在家操持着生活的女人们的共同理由。
闲着没事干,要忙起来,要挣点钱,这是留守妇女的共同选择。她们忙着,填补着日子。
男人们不在家的日子里,她们撑起了农村的半边天。
固始县留守妇女现状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是河南省10个直辖县之一,拥有人口165万,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70多万,是河南第一劳务输出大县。在70多万这个外出打工大军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据固始县妇联副主席陶伟介绍,在固始县,留守在家的妇女大都在30—40岁,大都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务活比较多,“上有老、下有小”让她们扮演了多重角色。
“很多时候,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劳动强度大,她们的精神压力较大,缺乏安全感”,陶伟说,“不过也因为生活相对简单,她们很多都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
留守在家:撑起生活半边天 张福霞:如果闲下来,和丈夫去合肥
2009年起,固始县方集镇的张福霞就开始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汽车内饰厂里上班。每天早上7点多到厂里,中午回去给孩子们做顿饭,下午再来,就是张福霞一天的生活。
张福霞很少会缺班,家里的三亩田也给村里的其他人种了,张福霞说在家里主要是为了照顾女儿和公公婆婆。
“现在在家种田忙的时候,请不到人干活,种田也不划算”,张福霞在家种不下来,就给了同村的人种,等到收成了,一亩地给张福霞家一袋稻。
张福霞的丈夫熊德河出门打工已经有20多年了,今年去了安徽,家里剩下的是两个老人、11岁的女儿和自己。
“家里老人年纪大了,84岁、77岁的,小女儿也才11岁,上着学,走不掉啊”,张福霞说。
张福霞和丈夫的感情很好,每到节假日,不是丈夫抽着时间回来看看,就是她等到女儿放暑假去看丈夫。即使这样,张福霞还是很羡慕那些丈夫在家的妇女们,“家里的电线坏了,煤气要换了,自己生病了,都会特别想他”。
张福霞的身体并不好,患过胆囊炎,现在还在吃着药。可是在家里自己闲不下来,想想儿子要结婚了,要盖房子,就到家附近的厂里来干活了。
张福霞在厂里干活,按计件算,一年可以挣一万多块钱,“一万多也得我不怎么缺班才行”。丈夫一年能挣个5万到8万块钱,大儿子一年也能挣下一两万块钱,但是家里一年的开支要四万块钱,“没办法,还是要挣钱啊”。
“在这儿上班也挺好的,离家近,方便。农忙的时候可以回去种田,闲了再来”,张福霞说在这儿上班图的就是自由,她每天都会回家给家里做好了饭,吃过了来上班。
张福霞说,自己从来没有过过三八妇女节,如果真的闲下来了,她想和丈夫一起去合肥,那是她们结婚的地方。2009年,是他们结婚20周年,那时,丈夫就带她去了合肥。
“在这个地方,有些纪念意义吧”张福霞说。在张福霞所在的生产车间里,有17个妇女,几乎都是留守在家的。上班了,她们会在一起比着谁干得快,谁做的钱多;下班了,回家也是急匆匆的,因为家里有孩子在等妈妈。
高习芳:没有钱,但要给她温暖
“如果你有时间过三八妇女节,你会怎么过?”
“那也舍不得过,还有活”
“如果你有时间过,这一天不用干活呢?”
“嗯…..嗯……不知道,……带女儿出去玩”
“去哪呢?”
“嗯 ……女儿想去哪就去哪”高习芳说。
这是一个高习芳没有想过的问题,如果自己有条件过三八妇女节会怎么样,怀疑了,沉默了,思考了,高习芳说想带女儿出去,去女儿想去的地方。高习芳后来还加了一句,不能去太远额,去太远是要长假的。
固始县三河尖乡是是固始出了名的柳编之乡,也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我们这里做的就是柳编,乡里柳编产业就有103家,产值8.2亿,净出口达2200万美元”,河尖乡副镇长刘银中说。
在三河尖乡,一直实行着公司加农户的做法,公司签下订单,再分配到农户,农户可以在厂里做,也可以带回家做。高习芳就和丈夫程玉泉做柳编。
高习芳和程玉泉都是柳编的熟手,一天一人可以挣近60块钱,一年两人也能赚4万块钱。“她手快,挣的可不止4万啊”,高习芳所在柳编厂的厂长姚瑞坤说。
据姚瑞坤介绍,在他的柳编厂里,谈好了单子,编工就要200多个,大都是留守在家的,“她们家就在这,也走不开。都是干的熟手,不用教的”。
高习芳说,以前单子停了,丈夫出去过,但是在外边工作不好找,也累,就都回来了。
“这两年,柳编干得不好,也想出去。可女儿在上高中,舍不得把她放家里”,高习芳的女儿在县城上高中,成绩在班里能占前十名,女儿也很懂事,家里忙的时候,会做做饭,干干家务。
“家里条件不好,没什么钱,但家里的温暖不能少了她”高习芳说。
自主创业:谁说女子不如男
不同于一般在家工作的留守妇女,李默是白手起家,自主创业。李默的事业为她带来了很多称呼,“第二届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河南十大三农人物候选人”、“巾帼领机手”都是她。
“你要在东北三省听人说,那个河南割稻割麦的女的又来啦。那肯定是我”,说着李默笑了起来。
1979年,李默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李默进入固始县农机厂做了一名工人,这是她最早接触到的农机。90年代,由于工厂效益不好,李默离开工厂,尝试开饭店。当发现经营饭馆比较困难时,李默选择了南下海南,加入了固始县的打工大潮。
1999年,李默南下海南。此时,李默和丈夫离婚不过十几天。由于和丈夫感情不和,李默选择了和丈夫离婚,也选择了出外闯荡。
2001年底,在朋友的介绍下,李默去了柬埔寨,带着的还有17岁的儿子许科振。在柬埔寨的工作中,李默又一次接触到了农机,也萌发了回国做农机事业的想法。
2005年,已经代理久保田农机的李默运用自己的人脉,组织了36台久保田农机到海南进行跨区稻麦收割作业,这也是李默组织“河南跨区作业队”的开端。这以后,每年5月中旬从收小麦开始,李默带队从湖北到固始,再到许昌、洛阳、河北、内蒙转战作业数千公里;9月下旬再集中北上东三省去收割水稻。跟她出去的人由最初的几十人逐步发展到数百人,2008年达到了上千人。
2008年,李默发起成立“保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购机农户以农机入社。现在,合作社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42亩,产值达到2000万,李默个人的农机设备价值也近500万。
回忆一路走来的成功履历,李默说,从2005年开始组织跨区作业到现在,为机手挣的钱也多,机手们受的苦也多,在组织中遇到的困难也从没停过。
“有时候,连洗脸刷牙都没时间,也没条件”,农机合作社的机手刘萍说,“有时候活多,干两三个通宵也有”。
2001年,刘萍买了久保田农机。为了买农机,刘萍到处向亲戚借钱。“开始走不出去,就在当地干。后来找到了李大姐,就跟着她出去”,刘萍说和李大姐一起干了有十年,第一年挣了六七万,现在一年能挣一二十万。
“我家又花了90万买了挖掘机,算下来,家里的机子也有200万吧”,刘萍说。
2008年,李默的“河南跨区作业队”规模达到1000多人,跨区作业的范围、定下的单子也不断增大。也在这一年,李默遇到了挑战。
2008年秋天,李默组织农机去东北三省跨区作业,刚到达哈尔滨就得到11台联合收割机在吉林白城市的三省交界处被截的消息。连夜赶到白城却又联系不到被扣机手,李默又得知一些机手被截机者拐到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经过多方周折,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最终11名机手终于在洮南与李默团聚了。
“事情解决了,我们就开始去干活了。机手一天都耽误不得。”李默说。
在儿子许科振的眼里,李默很有能力,喜欢结交朋友,很直爽。
“她对我的要求就是身体好,别的不怎么管我,但喜欢带我出去历练”徐科振说,“和妈妈一起很平淡,但很温暖”。
和李默一起在柬埔寨的日子,许科振学会了英语日常交际用语,还了解了很多关于农机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农机化水平和别的国家差距很大,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才行”,许科振说。
对于自己现在的单身状况,李默显得很豁达。“我单身惯了,还不想找”,“以后年纪大了,再找个伴吧”,李默说着像个玩笑。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记者 向明超 焦宏昌 实习记者 袁金城)实习编辑:孙瑞雪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留守妇女就业  

精彩热图

盘点各地发现的神秘物体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