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呼声高 内涵认知仍需加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对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呼声很高,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人们在讨论国际储备货币时,对人民币国际化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有必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加深认识和梳理。
一般来说,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至少要能为国内外居民提供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相应地,一国货币国际化表现为一国货币获得结算属性(在国际贸易中被用来计价结算)、投资属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中被用来计价结算)和储备属性(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被用作储备货币)。纵观全球主要货币国际化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
第一,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大致要经历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依次递进。货币国际化往往是先成为国际贸易的支付结算货币,然后再成为跨境直接投资、国际借贷和证券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第二,结算货币仅是货币国际化的一小步,结算货币地位的取得并不意味着一国货币会自动向投资货币、储备货币跃升,相反,一国货币要成为投资货币、储备货币还需要迈过多个槛。贸易优势是成为结算货币的基本条件,一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对决定出口商品使用何种货币有重要作用。投资货币则需要发行国开放资本账户,保证货币可兑换,且该货币的境内外金融市场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对于储备货币,国际市场更关心其货币的稳定性,这要求货币发行国有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被广泛认可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第三,货币国际化过程非常复杂,是一个漫长的市场化过程。美国在19世纪末期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越英国,但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得以确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其间还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确立货币主导权的绝佳机遇。日元国际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元虽已成为国际货币的一员,但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层级来看并没有取得与经济相称的地位。再如欧元,在其推出10年之后,几乎重蹈日元覆辙,欧元国际化陷入了停滞,欧元的地位与美元仍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预见,人民币国际化也要大致经历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这三个阶段。如果把人民币国际化内涵理解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后的美元国际化一样,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自由交易货币,每天由国际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的交易价格来决定人民币汇率。二是人民币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之一。
很显然,目前这两个条件并不是中国急需达到的。人民币汇率由国际外汇市场决定,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汇率控制和调整将会失控。这对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无益,不利于抵御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第二个条件更不是中国现在所需要的,人民币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标的,除增加外汇投机的交易量外,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并没有直接帮助。新加坡在经济起飞时,限制新元的国际化就是一个例子。
因此,现阶段更为可行的国际化思路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首先应该借助中国的贸易优势确立国际结算货币地位,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或双边贸易协定,逐步扩大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家货币的国际结算范围,进而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同时,应加大对内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一个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境内人民币交易市场,为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交易货币跃升创造良好条件。记者崔文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