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台湾漆艺大师:卅载钟情不渝 弘扬光大中国漆文化

2012-06-06 16:16:14 来源:中国台湾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杨丰诚是一位台湾艺术家,以无骨堆漆知名。记者日前在北京见到这位老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漆艺的热爱与执着、对中国漆艺传承与发扬的念念不忘。

“木”上割两刀“八”让“水”液流出来的就是“桼”——这是他对天然漆的解释。天然漆也称生桼、国桼,能防水、抗热、不腐、不蛀,我国清代以前各朝代的漆器都是以天然漆制成。杨丰诚的作品即用天然漆一点一滴堆绘成形。

自幼结缘 卅载钟情不渝

杨丰诚与漆结缘,源于幼时看到祖母的古董家具:一台卧床历经几代人的使用,外表依然明亮光鲜——那是涂漆的缘故。当青年杨丰诚进入一家涂漆家具厂谋生后,幼年惊艳的神秘记忆,照亮了他通向学习漆艺的道路。

开始摸索漆艺的日子很苦,这不仅仅是因为物质条件的贫乏,还有来自天然漆对人类耐心的试探与考验。当时的家具还用生桼做涂料,而生桼有个特性就是会“咬人”——许多人接触生桼都严重过敏。当克服了苦不堪言的过敏,杨丰诚也在与漆的长期接触、摸索中了解了其脾性和材质,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并从此走上了创作道路。

自1983年创作出第一件作品至今,杨丰诚在漆艺的探索上越走越远,奉献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今他已年届七十,心思却还几乎都在创作上。三十年“爱桼如妻”,成了熟识者对他最典型的评价。

苦心孤诣 精研漆文化

一位少年时代即失学务工的老人,很难想象他能用如此渊博的历史知识来熟稔的介绍某一事物。说起漆与漆文化,本不善言的他仿若变了个人。上至有关历史记载,下至漆的脾性研究、代表漆器、历代名家,许多妙处经他一一道来,记者对之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采访中,杨丰诚为了说明漆的成分与脾性,拿出资料给记者看。资料已很有年头,书页泛黄,不少行间页眉都有细致的红色批注。这是当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位研究人员赠予他的。

杨丰诚对这本研究著作很看重。他说,台北故宫拥有大量的经典漆器,对漆文化和历史也很有研究。这些结集成册的著作,是学者认真研究的结果,“而我是在实践中摸索”,应该好好借鉴。

这种对漆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与长期钻研,使杨丰诚在其独具一格的漆器创作之外,还拥有了一份对于漆艺、漆文化的视野与自觉,也让他从一个懵懵然的创作者逐渐成长为今日的漆艺大师。

多年夙愿 光大中国漆

1996年,杨丰诚移居广东番禺,蜗居斗室继续堆漆创作。2005年,杨丰诚开始在沿海展出作品。番禺人这才知道,在过去的十年里,身边原来一直住着一位漆艺大师。杨丰诚表示,隐居番禺为了漆,参与展出也是为了漆。早年移居是为了制漆原料和安宁的创作环境,而今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漆,了解漆艺,“美好的艺术不能只收藏在家里”。

杨丰诚认为,纯正的漆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组成,虽然现在出现了断层,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这是其多年的夙愿。为了这一目标,杨丰诚这几年来不断参与各种展出与展览。他说:“参展的重点不是说我的作品,而是漆、是漆艺。让作品自己说话,让人们亲身感受漆艺作品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深刻震动”。

人生七十古来稀,杨丰诚对于展示、传承漆文化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漆艺要发展,一定要有人来认知了解,要有人跟我一样的喜欢。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把中国的漆文化尽量弘扬出来,这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点贡献”。

杨丰诚对展出很上心,因为每次展出,“多认识一个人、多一个人认识漆艺,这都是我的最大收获。”他现在正积极奔走筹备在北京的展出事宜,期望能够借助北京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来提振这门日益衰落的古老艺术。他甚至希望未来北京展出的影响力能辐射到故乡台湾,因为那里的与大陆一样,漆艺也在令人忧心的日趋式微。

拓展阅读:

杨丰诚先生认为,“漆”字原应写作“桼”,以表示有别于化学漆的天然漆。天然漆,也被称为大漆、生桼、国桼,由漆树皮内的粘汁做成,是中国古代漆器使用的传统涂料。天然漆具有防腐、耐酸、耐碱、抗沸水、绝缘等特点,对人体无害。如再加入可以入漆的颜料,它就变成了各种可以涂刷的色漆,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它发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光泽。然后再通过雕填、镶嵌、彩绘、脱胎、髹饰等手段就可以制成各种精致、美观的漆艺品了。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许婧

 

编辑: 许婧 标签: 台湾 艺术家 杨丰诚 漆雕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