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多年外贸服装生意的宁波莱士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孝波从未如此迷茫。“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的订单锐减六成。做内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打品牌、做营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6月8日至11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胡孝波一会儿去和外商谈代工,一会儿又和国内同行话转型。“眼看着水淹到了脖子,但不少企业仍感无能为力。”胡孝波满脸无奈地说。
外贸不振、内销不畅、转型无方,这是浙江省嘉兴市万国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观对自己和众多中小企业现状的描述。
记者近日在沿海地区采访发现,受欧债危机影响,中国外贸企业订单锐减,加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盈利难”问题日益突出。民营经济集中的传统行业如纺织业、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的众多企业陷入“缓冻”困境。
业内人士称,与2008年和去年温州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速冻”死亡不同,这种“缓冻”状态不断蔓延,“感染”众多民企及上下游产业,使企业在持续的迷茫中,错失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机会,在不知不觉“死亡”。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指出,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核心原因是 “盈利难”,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在于,中国企业真正具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仍然不多,利润菲薄,而生产要素成本、财务成本持续上涨。
“丝绸之府”浙江湖州的大东吴缫丝厂副总经理马成龙对此颇有感慨:“周边的缫丝厂已经死了一批了,我们现在的开工率为原来的一半。”马成龙说,用工成本、税收太高,企业根本吃不消,现在的利润率只有2%-3%左右。
“从未如此艰难,感觉现在我们这种企业只有两条路,要么转型,要么等死。”宁波启盈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解矛说。
在浙洽会期间举行的“中国开放论坛”上,长期研究日中经济对比的经济学家、日中管理学院理事长李克认为,企业要摆脱“缓冻”危机,首先要“减肥”,不要虚胖,改变“以大为美”的成见,有壮士断臂的勇气。
“中国要警惕的是,前几年经济发展快,很多企业能跨越几十个行业,什么都做,但是拿出来叫得响的一个也没有”,李克说,此外,企业要“练筋骨肉”,有自己的东西,“转型升级不是一个概念,最终是要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
此外,企业要摆脱目前迷茫、“盈利难”的现状,还需政策面支持。专家认为,通过有组织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企业“练内功”,中国的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就能在沿海和内地得到同步提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企业将逐步成长为服务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
在本届浙洽会上,一些中小企业开始“抱团竞争”。具有“中国文具产业基地”美称的宁波市宁海县,10多家文具企业开始使用标注统一的“宁海文具”品牌,汇集在一个展位上“集体亮相”。宁海县文具协会副秘书长牟国平说:“市场不相信眼泪,如果要生存下去,小微企业必须学会‘抱团打天下’”。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造成当前中国中小企业感到迷茫的原因,除了实体经济活力不振,还有就是企业群体及政府部门长期适应了中国接近10%的发展速度,现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各方都陷入了短期的“不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认为,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中速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和企业家要经历一系列调整,增强对新增长阶段要素价格、竞争格局、利润预期的适应性。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