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照片:受台风“海葵”影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毛张村积水严重。8月8日,消防队员在营救被困村民。新华社发(潘侃俊摄)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的最大暴雨。近日,台风“苏拉”、“达维”、“海葵”又袭击了我国东南沿海。回顾近几年的气象记录,我国出现多项破历史记录的极端天气事件:2005年,江西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06年,川渝遭受百年一遇干旱;2008年,南方发生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极端天气不仅在中国频发,整个世界似乎都“不好过”。2007年,英国遭遇200年一遇暴雨;2010年,巴基斯坦出现世纪大洪水,俄罗斯发生百年大旱;2011年,美国龙卷风造成几百人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极端天气频现?未来一段时期全球气候会怎样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
极端天气影响全球
今年入汛以来,降雨天气似乎成了北京的“常客”。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北京降水量达368.6毫米,比常年的225毫米偏多63%,降水量为近14年来最多的一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也是1999年以来最多的一年,达232.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1.2%,华北地区偏多42%。而且强降水集中,部分地区降水突破历史极值。
和中国相反,美国却盼望降雨,持续的超高温天气笼罩美国中东部,许多城市温度达到40摄氏度。高温热浪的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美国40多个州有74人因高温干旱死亡。
在人烟罕至的极地,也难逃极端天气的影响。周波涛介绍,格陵兰和南极西部冰盖的一些重要沿海地区以及南极半岛的冰川正在变薄,造成海平面上升。北极的海冰,在各个季节都出现退缩,夏季退缩得更明显。
全球变暖加速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多?周波涛表示,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他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后,大气中能量分布会发生变化,比如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等,从而造成极端事件偏多。
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就会增加,可容纳的水分就会增多。这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气达不到饱和状态,大气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气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大气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强降水,从而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此外,由于南北半球热量、水汽交换加强,气候就更容易变得异常。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预计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世纪后20年升高0.5℃-0.7℃,到2050年可能升高1.2℃-2.0℃。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
周波涛说,随着全球变暖,21世纪全球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可能增加。预计未来大多数陆地区域会更多的处在“水深火热”中。
应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
据统计,近10年来,全球每年因气象或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死亡人数达22000人。伴随全球气候变化而来的负面影响,各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等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编制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的升温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其他国家更严重,地表温度的变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等将给中国带来洪灾、干旱、农作物减产、海岸线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灾害,政府需要加强监测和防范。
周波涛表示,边远山区是极端天气发生时最容易受灾的地区,这些地区防御强降水、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有限,遇到灾情也不知道如何自救逃生。做好这些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完善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设施,还要让人们学会如何应对。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公众应该多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常识,平时多关注天气预报,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前做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