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资料馆日前在京主办"电影高峰论坛侯孝贤学术研讨会",《悲情城市》《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海上花》《戏梦人生》7部侯孝贤代表作首次在大陆公开放映。
作为台湾新电影领军人物之一,侯孝贤被称为"亚洲电影的一面旗帜"。他的电影大多取材于台湾本土乡情,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总结了侯孝贤电影中值得当前大陆和台湾电影人共同吸收借鉴的经验。侯孝贤说:"我们今天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做你自己,要做你本土的,要做你成长的这一块。"
真实记录台湾社会历史变迁
"侯孝贤电影,是当代台湾整个社会、历史、情感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很真实的记录。"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犀禾说。
侯孝贤194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襁褓时随全家迁台,本想客居几年却由于政治原因无法回归故土。一家人辗转几地之后定居于高雄凤山,从小学到当兵之前的侯孝贤便是成长于凤山眷村,父母亲和祖母在这期间相继过世。这段故事后来反映在他1985年推出的电影《童年往事》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赵卫防说:"《童年往事》某种程度上是他个人的自传,个人成长成为台湾数十年政治变化的一个缩影。"
另一部电影《悲情城市》则反映了台湾"二二八事件"。陈犀禾认为,该片对于台湾社会来说,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些问题都做出了回答。它对促进台湾社会从白色恐怖走向更开放、更民主,对本地人有更多认同,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说,侯孝贤电影在历史叙述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以台湾本地一个家族的变迁来反映整个历史面貌,从中可以看到在大历史中间看不到的、民间历史的转变过程,看见平民百姓在战争中、政权更替中的经历和感受。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说:"侯孝贤电影对于历史的记录,使之具有文献性。今天大陆电影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几十年以后,我们后人再来看,我们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历史有缺失吗?有真实的表达吗?我们有,但是不多。"
扎根中国传统文化
"侯孝贤导演最可贵的,是他至今一直坚守着人文精神,他是一个坚守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
他介绍,1990年,侯孝贤向北京电影学院捐献《悲情城市》《尼罗河的女儿》等6部电影时曾说过,台湾电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带动了台湾,他的根子就在中国的古文化里面。
侯孝贤说,他的电影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武侠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他深受武侠小说和戏曲,尤其是布袋戏、皮影戏的影响。
1993年,侯孝贤推出纪实性电影《戏梦人生》,记录了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坎坷的一生。
"《戏梦人生》里那几个布袋戏,侯孝贤是有意识保留下来的。他用现代影像把它完美地记录下来,使布袋戏这一文化资源与电影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文化经典。侯孝贤电影是我们电影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则认为,目前大陆电影,缺少的就是像侯孝贤导演这样拍关于我们自己的影片,关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影片。
奠基台湾电影青春成长主题
"侯孝贤的电影、特别是其早期电影,是台湾电影青春成长主题重要的奠基者。"赵卫防说。
他认为,2008年的《海角七号》、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使青春成长的主题成为推动台湾电影复兴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而这一主题,是由侯孝贤早期电影建立的。
他提到,侯孝贤电影中,《风柜来的人》、《东东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都诗意呈现出台湾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这些影片里面有青春期的躁动,有初恋时的纯情,也有从服兵役的成人礼获得的尊严感。
刘军说:"年轻人可以给我们的影像创作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年轻人对成长和青春期的骚动、对过去历史的追求是充满着激情的。"
陈山认为,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必须含有一种青春气息。"侯孝贤的成长电影,有写打工仔故事的。大陆在写打工仔电影的时候,也是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也是写打工仔的坎坷历程,我觉得这是我们要支持的。"(白瀛 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