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加速了国内传统文化的复兴。
26岁的侯玮萍,目前正在学习古琴。
“最开始我想买吉他来着,当个业余爱好”,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侯玮萍说。
陪朋友去古琴培训学校的一次偶然经历,却最终改变了她的想法。
坐落于北京繁华地段的一栋写字楼,培训学校的琴房装点得古香古色:假山、流水、池鱼戏水,焚香缕缕。
“真想不到在繁华的都市还能有这样古香古色的地方”,她说。
琴音响起,她感到内心平静了许多,忘记了所有烦恼。
与传统器乐学习人数攀升形成反差,国内演出市场的情形不容乐观。
“国内写民族音乐,却用西方的作曲技巧。这一趋势是近年来导致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说。“就好像一个中国人穿着西服,却带了一个瓜皮帽。”
西学不等于照搬。席强认为,融合西方元素,当代中国音乐作品需要用自己的音乐语言去表达。中国当代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民众需要什么,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文化部将牵头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其直属的9家艺术院团“走出去”,加强与国外文化交流。中央民族乐团位列其中。
中国民族音乐或许不如西方音乐流行,甚至目前在中国国内也是如此,但无人可以否认,它依然是世界音乐家族的重要成员。
中国于明朝时期首先发明的十二平均律后被广泛应用于西方音乐;美国航空航天局于1977年发射太空飞船所携带代表人类艺术成就的唱片上,录有中国古琴名曲《流水》;中国的民族乐器大锣,得到西方交响乐团的广泛使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音乐的魅力早已漂洋过海。
未来,相信这样的例子会更多。(记者 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