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本市小学首尝将学期一分为二 依季节定授课内容

2012-10-30 13:15:40 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将一学期一分为二、设置综合实践周、依据季节确定授课内容……本学期起,北京小学尝试多项课程改革新措施,这种打破学期授课的尝试,在本市小学中尚属首次。

学期:四个半月课程一分为二

从本学期开始,北京小学成为本市首所打破学期授课的小学。

该校在保障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资源,把每学期4个半月的课程学习时间一分为二:先上两个多月的文化课,然后集中1周上综合实践课,最后再上两个多月的文化课。

新设置的综合实践周中,将集中上综合实践课。

据介绍,从2002年起,国家课程要求小学每周安排1课时的综合实践课。但由于时间分散,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学校要开设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可上课时间短,老师讲不透,学生不明白;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瓶颈。

而北京小学集中一周上综合实践课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课程:依四季开课

北京小学给综合实践周课程取名为“四季课程”。

所谓“四季课程”,就是以四季特点划分主题:秋季神清气爽,开展科技创意;冬季接近年底,进行传统文化研究;春季天气好,适合户外运动健身;夏季炎热,安排在室内静心读书。秋季课程和春季课程分别在两个学期中的综合实践周上,冬季课程和夏季课程则分别在寒假和暑假中,结合假期实践完成。

“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对人们影响很大,反映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北京小学校长助理于萍介绍,“遵循自然规律开课,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

本学期,该校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四季课程”试点。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三年级学生上周综合实践课重在观察,通过观察秋天动植物特色,思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相比之下,本周开始的四年级综合实践课更有创造性,学生们要学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按照计划,本周内,该校四年级学生将走出校门,前往汽车博物馆、节水博物馆和通信电信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参观。按于萍的话说,实施“四季课程”后,老师们设计外出实践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动手机会也更多。学习结束后,学校将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让老师、家长、同学评价学习效果。

课堂:听“相声”看“魔术”

昨天的第一节课,北京小学四年级6个班的学生没有像往常那样坐进各班教室,而是齐刷刷来到礼堂听讲座,主题是:生活中的奇思妙想。这就是四年级综合实践周的“秋季课程”。

讲课的是西城区宣武科技馆特级教师孙心若,两名学生站在他一左一右。“你是不是汗脚?”“不是,但我们身边有的同学是。”三人对答,仿佛“群口相声”,引得台下学生一阵乐。孙心若问:“我想用一个吹风机把两个湿鞋垫吹干,有什么办法?”孩子们好奇地望着孙心若,只见他将一个自制的塑料管插在吹风机口,塑料管有两头,恰好可以吹出两股风。

一个小时里,孙心若像变魔术似的为孩子们介绍了一堆“小发明”,除了吹风机改造的“快速烘干器”,还有不用弯腰便能擦到床底下的墩布,以及能防尘防风的自制簸箕等。礼堂中,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这课真好玩!”讲课间隙,四年级(6)班学生孟超然悄悄对记者说。平常就喜欢手工制作的他,一下子学到这么多“小发明”特别高兴,而且,上课的活泼形式也让他感到快乐。临下课时,他自己总结:“小发明”离不开逆向思维,注意观察才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此外,该校还进行了其他的课改尝试。例如缩短课时,原来40分钟一节课,小学生很难自始至终集中精力,该校将每节课课时缩减至30至35分钟。课堂上,老师精讲教学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该校还以五六年级的数学作为研究试点,开展分层教学,允许学生走班上课。每学期,同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会设计三次左右不同程度的教学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课。同时,学校开设数十门个性化课程,供不同年龄学生选修。

专家观点

此举具有推广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认为,北京小学开设“四季课程”的做法是一种大胆尝试,具有推广价值。

他说,综合实践课强调跨学科和实践性,最好能与真实生活环境和背景联系起来。但是,按照以前的上课模式要么比较零散,要么单纯知识讲解,只能局限于学校课堂,常规教学安排显然不适合这门课的特点。李亦菲表示,调整综合实践课课时有利于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操作。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设置授课内容。“综合实践课应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学校要整合多学科内容体系设置主题和方式,促进其多样化发展。”(记者贾晓燕)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学期 综合实践 国家课程 整合课程 课改

精彩热图

《好声音》歌手爆笑撞脸

日本女生校服为何是水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