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整整 3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一直在探索和试图给予明确回答的话,那么,这个肯定的回答: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即是答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提出和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标志着我们一心一意为之奋斗 30年的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清晰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国情世情全面创新了社会主义,是完全自主干出来的,重新崛起的成型成熟的社会主义一种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开辟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能否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而又能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亡成败。历史已经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绝不是我们的出路。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这条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这条道路,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一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基本路线的经验教训必须牢记。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放松、不折腾,决不等于教条、僵化、固守不完善。越是核心、越是关键的东西,就越需要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创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已向科学发展的轨道迈进。改革开放这把利剑,已指向深层壁垒攻坚。“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命根子,已在强化中不断创新。这条道路,主线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不仅解决了走什么路、怎么走、走的方向和目标的问题,也不仅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途径、手段等问题,而是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发展方略、建设重点、奋斗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科学,进而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创新的社会主义新理论
30年全面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形成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一个概念需要勇气,创新一个基本原理需要胆量,创新一个理论体系需要胆识,创新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更需要魄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以来的 30年,我们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每10年左右取得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第一个十年,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伊始,到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到 1992年南方谈话。这十年,邓小平围绕什么是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原创性、原理性的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第二个十年,江泽民同志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2001年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十年,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把理论创新的重点聚焦到我们党怎样才能领导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了党建理论。
第三个十年,胡锦涛同志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 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到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到2011年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这十年,胡锦涛同志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不仅如此,胡锦涛同志代表全党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三大”阶段性重大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强调这一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完善和创建的社会主义新型制度
看清一个社会的形态和认清一个社会的性质,不仅要看其干了什么,是怎么干的,即其实践发展道路;也不仅要看其认识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即形成了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关键要看其是否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体现和反映社会形态成熟与否,判断社会性质的标识要从社会制度角度来确认和考量。
制度是实践的结果,是理性认识的结晶,是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最高成就。制度管全局、管长远,是硬约束,具有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色,全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貌,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
根本制度决定社会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们的根本制度,这个制度从根本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从基本政治制度讲,我们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根据新的实践创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彰显着中国特色,是根本制度在政体上的必然反映,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民主发展的重大成就。
从基本经济制度讲,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的新发明,是一个新型的经济制度。
有什么样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必然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政治体制的根本要求。文化体制的优势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的利益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形成和建立这些制度和体制实属不易,倍加珍惜和必须遵守的事实依据在于:这些制度和体制,一是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面认识一个社会形态,最基本的要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角度来分析。经济基础的先进与否,要看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优劣是由社会实践道路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先进与否,要看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优劣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决定的。意识形态的先进与否,要看思想文化体系,思想文化的优劣是由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的形成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形态成熟的标识;既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形态解决了我们走什么路,如何走,走的方向问题,即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同甘共苦,不断改革创新经济基础而闯出来的强盛之路。体系,从理论形态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体系,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探索,不断发展创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所形成的科学共识。制度,从制度形态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即怎样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这个制度,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同心共建,不断完善创新上层建筑所形成的科学制度。
道路、体系、制度共同铸就起来了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道路、体系、制度,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创建起来的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识。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