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也成为30年来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对于贯穿千年的“农业大国”来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无疑是社会进步和潮流所向。而城镇化率过半后如何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也成为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优化城市布局 切忌“贪大求洋”
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短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顽疾。而这其中,城市发展“贪大求洋”或是重要病因。当前,一些城市盲目扩大城区,忽视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不堪重负。
“千万不能再像一般特大城市那样,搞‘摊大饼’。”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要缓解城市病,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我们在调研时看到的关于西安咸阳一体化的规划是个很好的探索。”张光强介绍说,把西安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新的城区要继续扩展,但规划不是一味扩大城市面积,而是在城市圈内设计了很多功能完善的小城镇。通过星罗棋布的“明星镇”建设,控制城镇面积和人口数量,配套功能齐全,发展现代农业,城乡边界也更加清晰。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认为,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也要找好定位,科学统筹规划。他说,小城镇离农村最近,应该把基础做好,发展好产业,使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就业机会,既能减轻各种成本,又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保留田园风光 防止“千镇一面”
在一些地区农村盲目追求“拔农根”、“脱农味儿”,千篇一律盖新楼,让农民“扛着锄头进电梯”之时,在浙江奉化滕头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绿地、碧水、游鱼;花圃、果蔬、盆景;农家小院、小康别墅……碧波万顷,村民安居乐业。驻足这个“全国十大名村”,联合国“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有国际友人发出赞叹,“到了这里,我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子的。”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滕头村的实践是把园林艺术、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提升农业效率,让村民得到实惠,也使生态得到保护,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样本。
张光强认为,中小城镇建设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依山傍水或者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
一些代表委员也建议,中小城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同时,稳步推进城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
拒绝“被城镇化” 留人先留“心”
“城市,我该如何拥抱你?”这是很多进城农民工的心声,在满怀一腔打拼热情的同时,他们也怀揣着很多担忧和不安。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数已经突破2.5亿。“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不少代表委员在采访中表示,城镇化的过程不能被简单地复制为“户籍”的变化。对于这一庞大人群,要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这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只有子女稳下来了,生活稳下来了,人才能稳下来。”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代表说,要为进城农民工等人群在就业、子女入学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问题上提供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林而达表示,要解决农民进城“人进心难进”问题,归根结底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变“二元”为“一元”,让进城农民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公共服务。
“城市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统筹。既要在制度上帮助,也要在资源方面逐步实现公平和均等,让医疗、教育等资源真正覆盖到农民工群体。” 林而达说,同时要保障失地农民利益,考虑其日后的生计,妥善处理征地后续问题。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