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许多人在为送礼感到愁眉不展、不堪重负的同时,有关“人情消费”的争议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讨论。
礼尚往来本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礼仪传统,适当的礼尚往来可以加深感情、促进交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成为最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诟病,但又欲罢不能的“习俗”。
纵观社会人际交往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人情消费之风不仅体现在送礼数额的迅速增长,还表现在送礼名目之繁多。原来的人情消费无非是婚丧嫁娶,而现在则早已超出了这个范畴,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新居宴等等。一些地方的人情消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今年2月份,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共同发起的一项名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中,在约5800人的样本中,64.4%的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至6000元,其中超过6000元的占到近两成,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是的,随着“人情礼”种类日益繁多且数额的不断加码,人情消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如今,过节、嫁娶、满月、乔迁已经没有了原本的喜庆意味。在“面子”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的驱使下,日渐泛滥的人情消费,脱离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本质,越来越异化为物质化、金钱化的低级趣味。
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这股愈刮愈猛的“人情风”逐渐成为扭曲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破坏社会风气的罪魁祸首。甚至,为了躲避不断攀升的礼金,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断拉大、隔阂,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最可贵、最单纯的那份情谊。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简朴、文明、真诚的交往方式更能促进人事和美、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充分反思“人情消费”的流弊,树立正确、理性、合理的消费观念,少追求面子消费与人情消费,多去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本质和内涵,最终回归“人情”本真。
礼是情的媒介。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自然纯朴的至诚至真的感情,“礼”作为传递“情”的一种符号,应该是一种更具“人情味”的随遇而安、量力而行。在人情消费的风潮中,我们的社会也应该积极倡导重情轻礼的价值观,莫让人情消费成为了一种负担,让人情让位于消费,成为了一种任务。人情消费,更应该注重的是情谊,而非面子和虚荣。(中国日报网 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