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楚记得那天是大晚上才赶到这个位于山顶的偏僻小村。在这之前他从昆明坐了七个小时的车。由于道路泥泞,村长同时也是村小校长亲自骑着摩托车下山来接。
第二天,他跟小学生一起听课,然后在课间被好奇的孩子们问这问那。这些互动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这群山里小孩跟他小时候一样的聪明可爱。
不过,在随后与校长的交谈中,他得知这些孩子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上初中,几乎没有人有机会上高中。这令他很震惊。校长的解释是,由于村子偏僻,条件艰苦,很难招来好老师,即使招来了也根本没可能留住。
“我至今仍记得他为了孩子们能有更好未来甘愿做一切的那种热情和渴望,”潘勋卓说。
在随后的一些乡村走访中,潘勋卓从当地的教师和教育部门人员口中得到了几乎同样的反馈。
“相比更多更好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他们真的更希望有好的老师,”他继续说道。
回到北京,他开始有意寻找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机构,却收获寥寥。“于是我想,或者我能为这问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他说。
潘勋卓马上给自己学院的院长和父母打了电话,告知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普林斯顿大学,并且成了美丽中国项目队伍里唯一的“高中生”。
很多人当时都对他的决定抱着怀疑态度,其中包括他的大学校友、同时也是好朋友的裴玉。裴玉说,那时的潘勋卓在她眼中就是一个在纽约长大的文质彬彬,穿着讲究的年轻人。
“在中国做非营利性机构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他一个外国人,”裴玉说。“他其实可以有很多其它的选择。所以当他决定去中国的农村的时候我确实很吃惊。”
但潘勋卓的热情和决心最终说服了裴玉。三年前,她在潘勋卓的邀请下也加入了美丽中国。
她说,美丽中国项目带给潘的变化是巨大的。他现在造访项目合作的乡村学校时也会跟当地人一样说话,做事,这在当初他刚来中国的时候简直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