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社会上的暴力新闻不绝于耳,给本就炎热的天气增添了不少灼人的愤怒。从七月伊始的新疆鄯善暴力事件,到一些公众人物因言论不慎遭致谴责、围攻甚至拘捕,从“自残式”维权到一起起令人发指的暴力执法案件。我们甚至会有瞬间的恍惚,仿佛我们所处的世界人人嗜血暴戾,周遭危机四伏。
随着新闻事件起落最汹涌的浪潮就是网络言论。在舆论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中,理性的探讨面临着很快被感性的喊声盖过的窘境,一些刺激眼球、甚至“刀刀带血”的言辞总在试图呈现一种以暴制暴的伪正义。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只是个人意见的表达,但其实更多的是与媒体的引导息息相关。
有人调侃说,看一天的微博心生绝望,需要看一礼拜的《新闻联播》来调整。相关统计表明,中国当前的基尼系数2012年已达到0.49,而通常这个标志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数据超过0.4就能引发暴动等极端社会矛盾的爆发。在近一周的100个新闻热词中,国内负面新闻词条竟达到了近70%。当消极新闻占据媒体各大版面时,诸如城管形象的标签化、PX项目的妖魔化就成为了舆论的直接反映。
当然,这些事件并非虚假,无论是媒体报道事实真相还是公众表达态度,都没有问题。我们该思考的是,这大肆渲染血腥与暴力的报道、裹挟着戾气的情绪是不是真的就代表着一切的新闻事实,代表着真实的社会情况?又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如何报道新闻和怎样吸引读者的问题上,尽管我们的媒体还在路上摸索,但这并非没有前车之鉴。
19世纪末,美国两位传媒大亨赫斯特与普利策相互竞争,曾经掀开了美国新闻史上非常不光彩的一页——黄色新闻时代。赫斯特将传统的煽情主义发挥到极致,以金钱购买新闻,大量报道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后期竟用上了的大量黄色图片以博得眼球。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美国新闻业迎来了历史低谷。1899年至1900年,当时美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
我们看到中国媒体现在的报道倾向,有了一些美国当年走弯路时的影子。有些言论认为媒体应该依附于读者的口味,迎合社会需求,这种认知是略显片面的。媒体传播的内容应该有更高标准的考量。
如果一家新闻媒体每天报道10条新闻,其中有9条都是刻意追求出来的暴力、色情、凶杀内容,只有1条是好人行善,那这家媒体无疑是陷入了报道新闻片面真实的窠臼,而忽视了坚持对社会全面的、真实的报道原则。
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市场挤压、外部利诱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媒体在选择和传播上存在了一些不良的动机和行为。迎合了许多恶趣味的审丑、专注挖掘负面新闻、热衷夸张的渲染炒作,给读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困扰。这种传播异化后带来的传染效应,如同病毒一样在社会中蔓延。
选择新闻的准则建立在媒体的独立、审慎的态度之上。这态度就是要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非单纯地只去晒那些博眼球的阴暗新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名诗出自他的《一代人》。在每个时代、每一代人心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和不满,同样滋生着廉价的冷漠、愤怒和暴戾。但当我们把愤怒降温,回归冷静时又会恍悟,我们追求的生活本该美好和善,我们能建立的东西远比毁掉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