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付强,男,38岁,沈阳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汶川地震发生后,以队长身份率沈阳医疗队奔赴四川绵阳地震灾区。)
绵阳救援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我和队友们不仅战胜了对地震的恐惧、艰苦生活环境的挑战,战胜了疲劳,也战胜了功利和私欲,战胜了自己,心灵得到洗涤,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医患关系有了全新的定位。
从5月19日下午5时开始,四川和绵阳当地的电视和广播一直在滚动播放一条信息:19日、20日将有6至7级余震发生,希望大家做好准备。虽然我们入川以来经历过多次余震,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紧张。
5月21日凌晨1时27分,很多医疗队员还没有睡,甚至毫无睡意。大家像是担心什么事情发生,又像在期待什么事情到来。无论是福是祸,大家只希望它快点来,快点过去,我们只渴望能安全、安静、安心、安稳地睡上一觉。
宾馆保安已经逐个将房间里的所有宾客请出楼外。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让人透不过气来。安抚紧张的队友成为我最重要的工作。我对他们说,放心睡吧。天亮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互相问:“昨天晚上震了没?有感觉没?”——这是此时此刻最流行和时髦的问候语。
5月21日凌晨3时40分,不期而至的绵绵细雨让在帐篷中熟睡的我和队友被冰凉的雨“唤醒”。在迷蒙中我打开手电,发现我们的卧榻已成一片水乡泽国。抱起滴水的被褥,穿着冰冷贴身的衣裤,大家走出帐篷,将被雨水浸湿的被褥,晾在椅子、桌子、茶几等一切可以放置东西的物件上。之后默默地返回帐篷,在冰凉的水中坐在矿泉水箱子上闭上疲惫的双眼,默默休息,没有人说一句话。
自从入川后开始帐篷生活以来,大家适应了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在此起彼伏、忽高忽低的鼾声中入睡,一觉至天亮。为不打扰队友休息,又可以避免夜间起夜需进楼的危险,队友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尽情喝水。
每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大家就开始企盼天明。因为天亮了,就不会再有对地震恐惧的困扰,也不必再忍受口渴和蚊虫叮咬;更因为天亮了,我们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伤员的救治之中,忘却这里夜晚中的一切。
天总会亮的!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我们来到绵阳已经第八天了。面对无情的天灾,面对太多的生死离别,面对地震中的遇难者和幸存者,作为生命守护者的我们对生命之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我们的露天病房里,有这样两位小伤员。15岁的北川一中初三学生赵培杰,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左腿、臀部和右腿伤情严重,每天被剧烈的疼痛折磨得无法入睡,每次换药时都咬紧牙关,换药后微笑又重新回到他的脸上。在地震中失去妈妈和姐姐的10岁女孩田玉玲,全身多处挫裂伤,但每天迷人的笑容都挂在她的脸上。对生活她依旧充满憧憬和渴望,因地震而破碎的生命显示出残缺的美丽。
安县的罗先生在北川办事时遭遇强震,造成第十根肋骨骨折、脾脏破裂。他硬是强忍剧痛,跨过废墟瓦砾步行4个多小时走出北川。求生的欲望让他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我们帮助这个坚强的生命得到延续,在此过程中我和队友们感受到生命顽强的美丽。
“小震生”是我给出生在帐篷医院中的小生命起的名字。由于我们所在的医院是绵阳市的产科中心,因此这里的产妇很多,每天帐篷病房里都会传出“小震生”们的啼哭声,每天帐篷下的保温箱里都有“小震生”们的身影。来到绵阳以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被无情的天灾摧残的生命之花的凋零或残缺。然而,当我们看到“小震生”们在频频余震中安睡,我和队友们的心就会豁然开朗。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小震生”们生命绽放的美丽向世人宣告我们的希望还在!
擦干泪水,面对如此美丽的生命,作为生命守望者和护佑者的医务人员,我们承载了太多的生命之托。救死扶伤、呵护生命,不仅仅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对美丽生命的承诺!(记者 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