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五月,流水的时光,无法淡漠埋藏在灵魂深处的记忆。“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到来,又一次打开了思绪的闸门,一年前的经历像潮水般涌出我的脑海,再现那激情澎湃的日子。
灾难可以毁灭灾区人民的家园,但是毁灭不了他们的坚强,灾难让许多灾区同胞与亲人天各一方,却永远无法阻隔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一生一世的守助相望。
地震无情、大爱无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海在第一时间派出了一支支救援队。青海工程救援队是我省有史以来派出的人员最多、装备规模最大的一支外援队伍。
作为青海工程救援队的一员,我亲历了那场惊天动地的大营救,目睹了150多名青海男儿英勇、激奋的抢险救灾场面。
灾区同胞,在悲怆面前展现的是无私情怀
在灾区的每一天,青海工程救援队的“战士”无时无刻不被灾区人民博大的胸怀感染着。当山崩地裂的大地震发生的十分钟后,面对家园被摧毁的惨烈景象,茂县石大关乡大店村的村民们,在村支部书记苏成义和村主任杨清荣的带领下,立即组织200多名村民,投入到抢救213国道上被巨石砸坏的旅游大巴中的游客的战斗中,村民们从破碎扭曲、面目全非的10多辆大巴车中先后抢救出200多名游客,对已经遇难的10名游客,全部进行了登记,掩埋了逝者,并在每个坟头上用木牌注明了遇难者的资料,等待亲人认领。将14名重伤者千方百计想办法输送了出去。5天中,这个村的村民先后容留游客500多人,并拿出自己家中仅有的粮食、腊肉等食物每天给留下的游客做饭。5月17日, 把所有滞留的游客疏散后,村民们才投入到抗灾自救中。
青海工程救援队第一分队刚开始把帐篷扎在了岷江岸边,茂县石大关乡旧店村回族村民兰林一家怕峡谷的狂风吹破帐篷,硬是劝说队员们把帐篷搬迁到他家的院子里。兰林一家拿出自己家的米和腊肉等给救援队员做饭,两天后他家的食物也没了,兰林又从儿子家拿来了面和干牛肉。听说第四分队有五名回族队员,兰林一家又蒸了花卷、煮了牛肉,开着自家的手扶拖拉机,把食物送到20多公里以外的四分队。类似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高原铁军,在抢险中尽现高原人精神
抢险施工的日日夜夜,青海工程救援队的党员干部用党性和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履行着入党誓言,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危难时刻的殊死战斗中,救援队总指挥于丛乐及临时党支部成员和各分队长,临危不惧、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一个个抢险方案、一道道命令,从临时党支部的帐篷办公会议中出炉,卓有成效地指挥着整个救援队的抢险施工。
一分队队长52岁的晁学武,在抢险一线,急难险重的任务总是主动请缨,凭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和管理才能,带出了一支能拼善战的分队,攻克了许多难关,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
共产党员、突击队第二任队长王斌,安全保卫组长胡军等,在承担抢通天龙湖电站进厂道路的攻坚任务中,每天总是早早起来第一时间到现场察看作业环境,采取两班倒和立体交叉作业等方案,千方百计抢赶工期。
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影响和感召着所有的队员。分队队长、46岁的张景荣火线提出入党申请。在几字坪抢险施工战役中,面对七处大面积的山体垮塌,他带领队员,夜以继日,两天共清挖土石方五千多立方米。救援队里,有20多名队员先后表达了入党的愿望。
在这场气壮山河千里驰援中,青海工程救援队在余震不断、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怕艰辛,克服了许多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连续作战、顽强拼搏,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重的任务,被灾区人民誉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特别能打胜仗的“高原铁军”。青海工程救援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被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抗震救灾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薛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