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一些地方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破坏,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曹大正代表忧心忡忡。“一些地方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导致‘河越管越臭、海越管越黄、环境越管越差’。”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从源头上根治环境问题,关键要落实决策过程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暗箱决策”。
“一些项目环评‘先上车后买票’,甚至搞‘假论证、假听证’,隐蔽性很强。”王曦委员呼吁,“环评必须依法依规,不能容许‘选择性失明’。”
治理“实实在在” 百姓“踏踏实实”
PM2.5,可入肺颗粒物。去年底以来,这个环境科学专业术语迅速成为“热词”。面对群众关切,各级政府迅速行动。
两会前夕,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此前,上海等城市已明确表示,要认真做好PM2.5监测与治理工作,力争列为国家首批发布城市。
“上海公布PM2.5数据后,空气质量优良率将有所下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但这更符合市民的实际感受,也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上海环境治理。”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国家和一些城市面对PM2.5的开诚布公,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表率,应当成为环境治理的常态。“事实证明,政府的坦诚反而让群众更踏实。”高抒委员说。
谣言止于公开,信息重在透明。信息公开是加大环境治理的“助推器”。
“好的环境不是监测出来的,而是治理出来的。”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代表说,今后必须大力推进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切实把节能减排指标当作“硬政绩”考核,真正打一场全社会的“环境保卫战”。(新华网 两会视点)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