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城镇化率超过82%。美国的城镇化过程虽然也走过弯路,出现过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但其经验仍值得借鉴。
首先,重视城镇与农村的均衡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城镇化加速,大城市数量及规模迅速上升,出现了以东部、西海岸及五大湖区为主的三个大都市带。但人口过度密集的问题也出现在这些地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将人口分流到小城镇。10年后,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增长了25%,从7700多万人增加到9600万人。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发展中,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
同时,政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战以降,美国各级政府强化郊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力设施,为农村地区大规模投资建厂创造条件。政府农业部门还大力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建立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农村生活方式实现了城市化转变。
其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者住房。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新移民涌入,美国大城市中心区的住房短缺日益严重。为此,政府于1934年至1937年间建造了2200万套廉价公寓。联邦政府还将资金以贷款形式拨付地方政府,建造低租金住宅,为买房者提供信贷抵押保证和税收补助金。二战后,为引导城市人口外迁,联邦政府于1944年颁布《军人修正法案》,安排1600万老兵在郊区定居,并在对城市不动产征收高额税的基础上,实施《城市租金控制法》以控制市区房租。及至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全民住房自有率很高的基础上,政府重点帮助低收入家庭、残障人、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解决住房难题。
政府还以兴建工程和投入教育帮助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初期,政府通过兴建大规模市政工程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实施一系列以工代赈措施,包括改造中心城市和港口、清理贫民窟、启动住房建设工程等,提供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另外,美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失业者转岗培训及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帮助就业。
第三,大力扶持城镇社区教育,鼓励民间办学。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向贫困城镇和农村地区提供大量政府援助,使农村及城镇所有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充分的教育。政府在出资扶持公立学校、社区学校的同时,还鼓励民间办学,并给予税收优惠及政策支持。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资本盈余开始投向教育,私立大学兴起,并成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学。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大片农场最终发展成为“旧金山-圣何塞”都市区,孕育了著名的硅谷。
第四,加强政府干预与规划。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强调城市和郊区兴衰与共,提出“精明增长”运动,遏制郊区化无节制蔓延,平衡城郊发展,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和建设紧凑型社区等。
(来源:光明网 编辑:刘世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