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数字造假“水分”占比很小
对于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水分”,许多国内外媒体此前都认为问题出现在统计数据上。但是,在李扬看来,“水分”有很多种表现,大家通常认为的就是假报数字,但实际上这个“水分”是不大的。随着统计制度的规范化,表现为数据失真的“人造水分”已经大规模减少。但是由于外延水分、内涵水分、生态破坏水分等的存在,对名义增长率要打上折扣,这方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李扬认为,一是外延的水分,就是久久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或者形成生产能力之后变成过剩产能,与此对应的经济增长是有水分的,产能过剩已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头号问题;二是内涵的水分,也就是说用过多的投入产生定量的增长结果,效益不高、浪费非常之大,本来是10元钱可以办到的,我们一定要投50元钱,不计成本,不问产出,这个情况这几年非常突出;三是生态破坏的水分,就是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讲生态保护的增长减少了人类的福祉,这样的经济增长当然要大打折扣。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实体经济的“水分”主要产生在投资上,一是破坏性的投资,通常与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有关,例如“豆腐渣工程”。二是无效的投资。三是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后两类问题通常都与一些政府官员追求政绩或决策失误有关。
3 健全评价体系为GDP减负
“我们要挤水分,首先要挤掉破坏性和无效的GDP,一定要对长远和长效的项目进行慎重审查,这个非常重要。”成思危表示,只有下决心经历阵痛,破除对GDP的崇拜,破除“一切为了增长,增长就是一切”的观念,才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发展。
对此,何小平表示,要改变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如居民收入指标、社会公平指标、环保指标等,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还要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负责,逐步打破官员心中的GDP魔咒。
李扬强调,符合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如果经济增速下降是因为压缩了水分,这种减速是值得欢迎的。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一是加快推动和实施绿色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损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为GDP做减法,体现经济增长质量;二是增加对绿色产业等部门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改造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更加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建筑等环节的节能增效,更加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