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金电联行通过独创的数据量化和分析算法,利用云数据挖掘和云信用计算等技术,提供创新的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实时量化的风险监管服务。《经理人》粗略统计,截止到今年4月中,金电联行已成功为1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超过50亿的无抵押贷款服务,单笔最高贷款额6800万,7-28天完成贷款,至今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熬过极为艰苦到逐见曙光的8年,范晓忻和他创办的金电联行,正在中国完成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是一次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这件事情的成功,对银行和中小企业,对政府和各类机构,价值和意义都非常重大,而金电联行,也开创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蓝海市场。
今年3月底,一家做实木地板出口的OEM企业老板找到笔者诉苦,他们刚接到一笔海外订单,因为资金周转吃紧,还有450万的原材料和设备款一直没有到位,尽管这些年经营一直不错,但当地银行贷款政策不断收紧,救急的资金成了他最头痛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硬伤。
类似这家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过去几年中,范晓忻每天都会遇到。“中小企业融资是个老话题和大难题,但并不是融资无门,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说。一直以来,银行都是充当典当行的角色,没有值钱的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
一位银行高管向《经理人》表示:“都说银行嫌贫爱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其实,如果有很好的手段评估和量化中小企业的信用和风险,我们也愿意为它们贷款。”范晓忻对传统银行一直心存敬意,“在金融服务中,大家的分工和角色不同,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控制好风险,它们如果出问题,影响面太大了。”
因此,清华出身的范晓忻创办金电联行,来填补这个空白。简单说,金电联行通过独创的数据量化和分析算法,利用云数据挖掘和云信用计算等技术,提供创新的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实时量化的风险监管服务。《经理人》粗略统计,截止到今年4月中,金电联行已成功为1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超过50亿的无抵押贷款服务,单笔最高贷款额6800万,7-28天完成贷款,至今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在范晓忻看来,企业长期经营积累的数据和痕迹,通过模型分析和大数据挖掘,都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能客观体现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数据变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年多之前,他就提出“数据资产化”理念,“数据就像原油,不经过加工的就是垃圾,什么也做不了,经过清洗和分析,就会变成财富,成为工业的基础和催化剂。”
除了在微观层面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外,很多地方政府和经济开发区也找到金电联行合作,对宏观的区域经济进行量化分析。“政府掌握大量详细的企业数据,包括水、电、纳税等等,通过量化分析,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走势,可以给企业健康和信用状况做全方面体检。”范晓忻说。在他的设想中,金电联行的定位,就如同电脑的CPU,让数据量化、可视化,让数据会说话、有价值,成为资产和引擎,来驱动行业、企业、社会管理。
大数据 N的价值
8年,间接激活超过5000亿中小企业产值,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金电联行位于北京的总部,刚刚装修后焕然一新,过去两年,金电联行陆续在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分公司,整个团队不断扩张,却依然忙不过来,范晓忻的工作安排都是按小时来规划,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政府,主动找上门希望合作。
当近两年大数据金融崛起,互联网 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逐渐提升的媒体曝光率,使范晓忻和金电联行成为追捧的对象,这在早年创业时,范晓忻想都不敢想。
到目前为止,与金电联行合作的银行有30多家,包括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等。通过金电联行大数据金融模式独有的三大创新,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据范晓忻介绍,金电联行扶持的中小企业,年营业额一般在2000万-20亿元,一般无抵押授信额度在500万左右,占年营业额的5-10%。《经理人》粗略计算,金电联行间接激活的中小企业产值超过了5000亿元。
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数据的力量和价值不断彰显。“我们2010年做的第一单纯信用贷款,就有1500万,第二单是2000万,银行的这些贷款均是不需任何抵押和担保的,完全依靠大数据计算出的企业信用数据来支撑,可见数据的力量多么的强大。”范晓忻说。
在中国,信用体系缺失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信用体系,但不等于没有信用。范晓忻在国内接触过非常多的优质中小企业,但它们的信用没有被量化,无法被查询。因此金融机构难以获得量化后的企业信用,计算其信用的对等金额。而金电联行破解了这个难题,搭起了中小企业和银行对接的桥梁。
目前,金电联行扶持的中小企业,有汽车零配件企业、大型商超、文化控股公司、科技型企业等。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范晓忻在公司内定了一条铁律和红线——年化要控制在10%以内。一位中小企业主向《经理人》表示:“这个成本已经非常低了,我们通过民间拆借,做到15%-20%都很平常,融资渠道有限时,再贵的成本都得接受。”
对于这点,很多人不解甚至批评范晓忻,明明可以做到12%、15%,为什么有钱不赚?范晓忻从来不解释,这是他坚守的红线和目标,这背后,是他时刻记得的六个字:融资难,融资贵。“我们本可以收更高的点,也有企业愿意承担,但我希望金电联行做普惠金融,把难和贵的问题都解决掉,我们只收取合理的服务费,把实惠让给中小企业。”范晓忻认为:“对于普惠金融,我一直觉得,用几万块钱扶持个人,和用几百万、上千万扶持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是不太一样的。”
金电联行的数据引擎驱动力,不仅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卓有成效,还延伸到更大的领域。其中一个案例是,某企业入驻一家开发区时,自称年产值可达亿元,要求开发区提供1亿元的政府扶持,其中包括2000万元资金支持和8000万债项支持。该开发区委托金电联行对这家企业进行体检,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和同行业数据关联比较,金电联行出具的体检报告建议政府降低扶持力度,并提出可以用股权融资的形式予以支持的参考。事后证明,金电联行的企业体检服务,成功为开发区防范了资金风险。
在贷后监管和风险预警上,范晓忻向《经理人》独家披露了金电联行近期的一大突破:用20%的指标和数据,预警80%权重的风险问题。“有了长期的经验和积累,我们开始做减法,这样会大大降低企业和我们的操作难度。”范晓忻说。过去两年中,金电联行为银行和地方政府进行贷后监管的规模超过200亿。譬如,对国家开发银行的近1000家贷款企业实行贷后管理,监管资金达 37亿元。对上海嘉定区内总共12家小贷公司、3家担保公司实现监管,涉及金额50亿元。
中国有大量的数据,生产数据、电商数据全球领先,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难以估量,却被长期忽视。“我之前曾提出来,中国的税务数据是极其有价值的,每张增税发票上都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的很多核心内容都在上面。现在,国家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大数据本身是个基础架构,也是一个催化剂。
从0到1的三大独创
理念创新 科技创新 模式创新,铁人三项缺一不可
这家成立刚满八年的公司,在国内创造了多个先河,提出了中国首个客观信用标准,并被专家认定为客观信用创建者及标准制定者,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首批全国性企业征信牌照,成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至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和金电联行同样的事情。据《经理人》了解,在金电联行只有100多人的时候,科研团队就占到了一半之多,范晓忻常说自己也是搞技术和研发的。除了技术人员,金电联行还有大量研究数据模型和分析的科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不断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于一家企业的数据分析,金电联行有2000多个指标,常用的也在1000个以上。
范晓忻表示,金电联行走到今天,从早期自我否定到艰难推广,再到今天被追捧,靠的是三大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铁人三项,缺一不可,而每项创新都有一段痛苦的血泪史。“最苦最难的事情,金电联行都经历过了,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范晓忻说。
企业的信用是可计算的。从理念上,金电联行实现了突破。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中小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的明细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把毫无关联的数据,变为各项信用指标和信用报告,将无形的企业信用计算出来,使银行、政府能够跨过财务报表中的合计数字,清楚地看到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甚至可以了解某个行业、某条供应链的现状和趋势。
银行的数据够大,政府的数据也够大,但没有一套经过反复印证的算法和数据模型,数据就毫无意义。在金电联行创办之初的三四年里,范晓忻和团队一直在实验室里研究算法分析和数据建模,不断推倒重来。说到那段经历,范晓忻至今还心有余悸。
在科技创新方面,金电联行形成了三大核心技术:云数据挖掘,用自有研发的数据挖掘机器人,采集企业所有电子化交易平台上的明细数据, 供大数据模型计算分析;云信用计算,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评价分值、信用额度并量化风险;云结构服务,集第三方信息价值链服务及平台,交易、服务于一体。
具体谈及信用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范晓忻介绍,金电联行会从三个维度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首先是看历史:根据企业往年订单、回款、库存等所有原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量化企业信用;其次是看现状:根据企业信用,计算对应的耐受力,形成企业信用融资额度;最后是看未来:通过订单、库存、回款等重要环节的变化,实时动态跟踪,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目前,金电联行已拥有数十万家中小微企业样本的资源库。
简单来说,金电联行是在分析一家受评估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是一家制造企业,订单、生产、库存、回款、纳税,这些数据都可以历史追述,并可以动态分析,再比较同类企业的数据。“如果一家企业其他经营数据都正常,但纳税很少,这就不正常。同样的经营数据下,别的企业有500人,你却只有20人,这也不正常。”对于数据的来源,金电联行会与企业签署数据开放协议,将其看家技术数据挖掘机器人植入企业电脑中,自动抓取数据。另外是利用政府开放的企业数据,包括水、电、税务等信息,再加上企业自主填报的数据。
数据在金电联行的模型分析中,产生了化学反应式的效果。长久以来,银行最担心的就是贷款后企业能否如期还款,需要对企业能力进行动态追踪。金电联行能做到动态监测和提前预警。“任何企业出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挣扎死亡的过程,不可能昨天定单满天飞,明天就倒闭了,有些企业挣扎几年才慢慢萧条的。通过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我们就可以向银行预警。”
关于模式创新,也就是基于大数据的客观信用融资模式,前文已经介绍,已在实践中成功帮助众多中小企业以低成本拿到了贷款。
为何金电联行能够成功
大数据没有捷径,努力到无路可走时,上天就会给你一扇窗
今天,金电联行和范晓忻作为创新者,成为博鳌论坛、央视,众多大型论坛和媒体的座上宾,他们的创新模式备受追捧,但回想当年艰苦的创业经历,往事不堪回首。“特别难。有时候晚上做梦还会梦到,好像自己又开始最难的那个状态。”范晓忻回忆道。
8年前,范晓忻创办金电联行时,当时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却一不小心做成了趋势。“我读清华时,学的是海量数据分析,但美国人很厉害,提出了大数据的叫法,一下子就把这个事情说明白了。”
范晓忻对技术和研发非常自信。2008年,“第一版模型开发完成,拿数据验证后,所有人都觉得效果非常好。突然有一天,我让科研人员把某一些时间节点的数据放进去,这些数据之前大家都觉得没意义,但放进去就傻眼了,这些数据的相关程度,比我们之前弄出来更复杂的数据还要高,原来我们以为很重要的指标,只占权重的30%,另外70%还没有探索到。方法错了,这给我们打击很大。”
对于科学探索的严谨和敬畏,范晓忻决定,一切推倒重来,重新建模型。“好比在建三层楼的地基上,要硬盖20层楼,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一定要推到重来。如果打了20层的地基,我现在只盖5层,这是没问题的。”范晓忻说。整整又埋头苦干了一年多,新模型的基础非常扎实,也为今天的金电联行打下夯实基础。
到2010年,熬过艰难的3年,范晓忻经过和民生银行开了200多次会议后,终于拿下了第一单——1500万的纯信用贷款,在他眼前,未来一片光明。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无情的打击,第二、第三单,连续被否决,这中间有半年多时间,范晓忻和他的创业伙伴无比痛苦。
“说实话,现在都很难找到当时那么好的三家贷款企业,银行还是比较保守,放第一单以后,他们在观望,他们想知道一年期信贷,企业到时候能不能还款。”范晓忻坦言:从第一单到第二单这半年中,他们过的极其痛苦,他也终于知道书里写的,什么叫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如果没见到曙光会奔着目标一直前进,但知道光明就在前面,又爬了很长时间,对心理的打击和压力是最大的。
他和联合创始人某夜喝完酒后,决定要彻底放弃。“我们已经竭尽全力,能投的钱都投了,都是自己的钱,不能再一条道走到黑了。”范晓忻和联合创始人决定第二天去民生银行打个招呼,毕竟合作了那么久,放弃了也要解释下。
但命运就是这样,当努力到无路可走,上天就会给你一扇窗。第二天,范晓忻去民生银行,提前电话通知了对方,一出电梯,民生银行的人就在电梯口等着他们,握着他们的手道歉:“千万不要放弃,之前的一票否决,都是我们考虑的不周全,你们一定要坚持,这个事情对中国未来很重要,一定要做起来。”如坐过山车般,又见曙光。
搞科研,做大数据,没有捷径,最难最苦最累的阶段,范晓忻挺过来了。之后的几年,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开始热起,到今年的互联网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在向他倾斜。范晓忻对金电联行的定位,就是做大数据的引擎,做电脑的CPU,银行、中小企业、政府、机构,谁用都可以,金电联行能够基于对企业的深层次了解,做企业征信、信用贷款、贷后监控、企业体检、经济走势分析、社会治理等,为它们提供不同应用场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