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历史悠久,人文蔚胜,积淀了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近年来,依托这一优势,阜阳市着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文化“软实力”正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强有力的“硬支撑”。
工艺品勇闯国际市场
5月份,阜南县黄岗镇安徽华宇柳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忠飞广州、飞深圳,忙个不停。“5月初去广州参加广交会,中旬在深圳参加文博会,都是跟老外谈订单,这段时间忙得不轻。”王文忠告诉记者。
这位农民企业家做的是啥生意,让小小的皖北农村直接对接国际市场?记者采访了解到,王文忠经营的一种手工艺品,与当地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我们这一带地势低洼,沿河生长着一种柔韧度较高的杞柳,早先,当地老百姓用来编筐打篓,维持生计。多年后,编织技艺得到提高,成为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柳编产品被外国人见到,以其环保、手工等特色而深受外国友人喜爱。看到咱们在柳编产品在国外有市场,于是大家开始闯荡国际市场了。”王文忠介绍。
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会长杨振洲介绍,5月初,22家柳编加工企业抱团出击,亮相广交会,他们一举带去万余个柳编品种,占据了会展的120多个展位,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多年来,黄岗镇众多柳编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争取国外订单,陆续签约4.5亿元,柳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收获颇丰。
阜南县黄岗镇党委副书记朱文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镇已有22家柳编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占全镇柳编企业总数的近一半。2012年,实现产值11亿元,出口创汇1.05亿,实现税收3000万。规划建设的黄岗镇柳编文化产业园实现了五通一平,已有26家企业入驻。整体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集聚扩张的良好态势,
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在阜阳,除了柳编工艺,还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化产业品种。靠游走全国各地收集人发,该市太和县涌现了不少发艺品企业。从业者把人们剪掉不要的头发辫子收起来,进行分档、清洗、加工,针对国外市场,制造出不同款式的假发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很多人眼中不起眼的小鱼饵,界首市10多家渔具企业却用它“钓”出6000万元的大产业,目前国内80%的仿生鱼饵在界首生产。界首市福斯特渔具公司的“福斯特”品牌是中国渔具十大品牌,公司被中国钓鱼协会委托制定仿生鱼饵行业标准。
传统文化魅力四射,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眼下,坐落在阜阳市颍东区的安徽金辉印务有限公司正在进行二号和三号厂房建设,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已经封顶,6月份可交付使用。该厂订购的德国海德堡设备也将于近期运抵新厂房。目前这种印刷设备主要用于柔版印刷,是印刷包装行业最尖端的技术。
作为阜阳市印刷行业的龙头企业,金辉印务产品涉及烟标、税票、高档酒盒、教辅教材、食品包装等品类。眼下,该公司正在筹备上市。公司董事长李辉介绍: “成功上市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运作,能够通过融资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前景无限美好。”
记者从颍东经济术开发区了解到,以龙头企业为统领,阜阳市正着力打造印刷包装产业园。2012年,“省字号”园区正式挂牌。目前,入驻相关企业20多家,2012年,总产值达13亿元,计划到2016年实现年产值70亿元。
此外,阜阳还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柳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杂技、马戏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陶瓷炼制技术之乡”,并被授予“中国书法城”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辖市。名目繁多的阜阳民间艺术,是颍淮儿女集体智慧的产物。丰富的文化遗产,给阜阳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着力打造“文化阜阳”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经济发展亟需文化支撑的今天,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用产业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阜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发展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了充分挖掘文化底蕴,鼓励引导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阜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意见》明确,从2012年起,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和3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出台了《文化强县(市、区)若干意见》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文件,并且安排了文化强县(市、区)专项资金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阜阳印刷包装、黄岗柳编、太和发艺品、阜南文具、界首渔具等五大文化产业园。另外,太和书画艺术、颍州文化创意、颍泉欧苏文化、颍上管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已纳入总体规划。
“全市每年累计拿出近1个亿的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阜阳市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同时,还从土地、税收、工商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丰富的文化资源、政策的叠加效应,加上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阜阳的文化产业必将在不久的未来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中国日报网记者 马文英)
相关文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