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房间,简陋的家具,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内。在我们眼睛里倒影的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九十余年的岁月,在奶奶的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满头青丝也早已换做了白发。然而,陈奶奶的笑容却灿若繁星。得知我们来意之后,陈奶奶用她干枯却温暖的手拉我们坐下,用平实却已不算清晰的语言诉说起过往的点点滴滴。
生于1920年,出生不久后父亲即去世,陈奶奶的一生从开始就布满了艰辛。年近40方结婚生有一子,从此陈奶奶同无数辛勤劳苦的中国母亲一样,用自己朴实无私的母爱点亮儿子的人生道路。
陈奶奶的儿子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院严谨治学、享有孝名的陈教授。采访之中,陈老师正好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赶来看望母亲。凝视着步履蹒跚、听力微弱、90多岁的老母亲,陈老师眼角微润,陷入深情的回忆:“母亲不识字,一辈子苦难。可是她具有中国妇女所具备的太多美德,她勤劳,艰辛,朴实,睿智,相夫教子,具有爱心,而且十分大度,乐于助人,关心晚辈,是我一生的榜样。生于解放前的母亲,没有文化,没有富贵的家庭背景,生活艰辛不言而喻。然而,母亲并没有在苦难和世俗中淹没自己的梦想和希冀,她的言传身教像灯光一样,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从小母亲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尽管是独子却从不娇惯,干农活和学习一样都不能少。高中毕业后,母亲坚决要求我入党,恢复高考后又鼓励我继续求学,母亲的鼓励和要求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个成功的最大动力。而当我有了固定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好可以让母亲安心享福的时候,母亲仍然坚持着自己清贫的生活方式,从不浪费一粒米,勤俭持家,助人为乐,从来也不肯让自己清闲下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恩情,我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过得太快,为了不打扰奶奶休息,我们起身告辞,陈奶奶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走到门口还不忘叮嘱我们年轻人要懂的感恩,要好好学习,埋头苦干,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好……
不禁想起诗经《蓼莪》里的一句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母亲是一本无字的书,她教给我们无限的慈爱,也教给我们如何奉献爱;母亲是一首无声的歌,她默默地劳作,谱写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播撒着人生的真谛;母亲是一场春雨,滋养着人间真善美,荡涤着世上假恶丑。母亲是一盏明灯,她将自己燃烧,把子女的世界照亮!陈奶奶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母亲,无疑是中国千千万万平凡却伟大的母亲的最好代表!
慈母如灯,让我们每个人在母亲的节日里真诚地感激母亲的恩慈,为伟大无私的母亲,献上作为子女的爱意和问候……
整个采访过程,也是我思考孝道,思考人生的过程,感悟颇多,感动颇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个人都懂“母爱无私”,可是在这纷繁的社会,我们为了学业、事业奔忙,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放下自己匆匆的脚步,经常去等等步履蹒跚的母亲,去陪陪翘首期盼的老人?陈老师就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即使一天工作再忙,陈老师都要抽出时间来母亲的住处看望年迈的母亲。我最感动的是陈老师说:“哪怕是只能待几分钟,拉拉母亲的手,母亲也是高兴的,那我辛苦点又有什么呢!”母亲节之日,陈老师更是推掉一身事务陪了母亲一天,这份持之以恒的孝心,何其可贵!血脉为缘,岁月为鉴,从陈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对母亲深深地爱,这份爱,不在言辞,在一举一动之中!
我终于明白,“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从来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花言巧语,我要向陈老师学习,把我对父母的爱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去,让父母常住心上,让孝意和感恩常在,让父母因为有我而欣慰、自豪!
(记者 方平 徐蓉 实习记者 曹利莉 龚志慧)
实习编辑 夏雪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