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藏民占95%,农牧民人口占全区人口88.9%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来说,解放60年以来,昌都地区投入最大的就是改善农牧民的民生问题。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吾金平措向记者介绍:“2009年,昌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44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9元,比2005年增长0.6倍。”这是60年来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借着昌都解放60周年纪念的机会,昌都迎来新的发展目标。
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青稞、小麦、牦牛、羊群,再加上蔬菜老三样“土豆、圆白菜、茄子?”,这是传统藏民的最主要的食品来源。但是现在藏民的餐桌上,已经常年青菜水果。
吉塘村农业示范园就是一个典型,从平原引进的苹果、油桃品种,在高原被晒得开裂,但是从四川来的罗玉先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她的第二家园,从最初的200亩示范园,13年间已经发展到1280亩,和她的农业专家老公一起,她们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高原瓜果种植。在林下还种植鸡鸭、藏香猪等经济家畜。
她们免费的培训和传授种植经验给当地农民。原来种植青稞,一亩地只能收货300斤青稞,按照1.5元的市场收购价,一亩每年的经济效益只有450元左右。但是现在每年农民可以收到土地租赁的费用,一亩700元,同时可以在田里工作,每日收入45-50元,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察雅县县委副书记瞿文豪说在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吉塘村成为了察雅县的富裕村,示范村。
除了农业特色,昌都地区邦达镇农牧民还利用公路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业。克色村全村56户人家,有48户从事交通运输。
其绕扎西所在的克色村毗邻邦达机场,国道318线和国道214线在此经过,各种货运的市场需求大,为克色村百姓从事运输业致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渠道。“我们家一年搞运输的现金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从1994年以来其绕扎西就带头全村从事交通运输业。
以安居工程聚民心
“以前住在山上,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们能住到交通这么方便的地方,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今年已71岁的昌都察雅县吉塘镇江卡村村民阿米,在自家两层藏式小楼里向记者道出了他的感激。
未搬迁之前,阿米一家住在高山里,与江卡村隔江而望,简单的几块木板土砖就是家里房子的全部。交通不便自是不 用说,即使是生活饮水,也需要到1公里外的地方人工背水。由于家中以农田为主,全靠天吃饭,一遇少雨季节,所种粮食甚至都无法满足自家生活需要。
2007年,阿米通过安居工程,搬迁到了江卡村,在公路一侧修建起了一栋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他说,建房子总共花了16万元钱,其中政府给 了2万元补助、还有银行提供无息贷款等,再自筹部分资金,终于提前过上了“住好房,住新房的好日子”。如今喝水也不用再人工背水,山泉水直接引入院内。
在昌都各处各村都有安居工程的脚步,截止2009年底,共完成45752户农牧民安居工程、113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0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任务,30余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房屋。
免费教育+“三包”
为了让年收入3000多元的农牧民孩子都可以上得起学,西藏自治区对小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750元,这是除了免除学杂费以外,包吃、包住、包穿的“三包”政策。国家补贴大大的激发了农牧民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现在,昌都区98%的农牧民子女会入小学,这是惠及未来藏族人才培养的大事。
自治区对初中生每人每年补贴1850元,对高中生实行免学杂费+助学金的制度。
另外西藏自治区在内地的西藏班,也成为培养人才,开阔眼界。他们从内地西藏班,走向了大学,走向了西藏自治区的各个行业和岗位,为自治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内地西藏班的入学特别踊跃,甚至藏族人戏称“我们的高考提前到了初中。”
农牧民真正的免费医疗制度
在采访中,昌都地区卫生局局长特别强调了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不同,农牧区医疗制度是从2003年开始的,到了07年又做了一次修订。“昌都地区已经达到100%全覆盖,党的惠民政策,真正已经惠及到全体的农牧民群众。”
新的《管理办法》,使农牧民不投入集资,也可以享受医疗保障。从此西藏自治区真正实现了免费医疗制度,有了实际的经费兑现。农牧民个人集资完全自愿,不搞强迫,人均集资最低限只有10元。
目前国家对我区农牧区免费医疗经费的投是人均达到了140元,今年要求达到180元。截止到目前,全地区农牧民全部享受了农牧区医疗待遇,其中参加集资的人数占农牧民总人数的 95 %,今年上半年为农牧民报销医药费用1021.41余万元,为农牧民看病就医解决了后顾之忧。(徐扬)
编辑: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