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市民苦;跌,农民苦!”面对新一轮猪肉价格“涨声不断”,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形容。
“防止猪肉价格在猛涨与狂跌之间‘打跷跷板’,才能兼顾市民、农民双方的利益。”市农委负责人表示。
在本轮猪肉价格走高过程中,在饲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重庆猪肉价格与涨幅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重庆的生猪养殖并无明显的先天优势
在我市,尽管近期猪肉价格也出现上涨,但据商务部7月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重庆生猪收购价为每公斤17.21元,在全国33个省区市中排第32位,比排名第一位的城市低3.19元;白条肉价格每公斤21.89元,处于全国最低,比排名第一位的省市低4.99元。与此同时,我市猪肉价格涨幅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09个百分点。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我市生猪价格跌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涨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猪肉价格占CPI相当大的权重,保持较低水平的增幅,在降低市民生活成本的同时,也为落户重庆的企业减少了人力成本,对推动重庆经济快速、稳健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了劳动力成本较低外,重庆的生猪养殖并不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猪肉价格在全国保持较低的水平和增幅,很难。”市农委副主任王健说。生猪饲料中,玉米占70%的比重,而我市每年要从外地大量调入。
在黑龙江每公斤只卖不到两元的玉米,到了重庆就涨为2.4元。加上也需从市外调运的鱼粉、豆粕,同是养一头100公斤的猪,在重庆比在黑龙江贵近百元。
利用科技增效
不过,我市却用科技“削平”了与外地在养殖成本上的高差。
王健说,近年来国家和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养殖业的良繁体系、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的投入。
良繁体系建设作用明显。目前我市每头母猪年产仔2.2窝,平均每窝有11头仔猪,均高于全国不到两窝、每窝10头的水平。这意味着每年至少可多产2.2头仔猪,大幅缩小了重庆与外地的养殖成本。
养殖水平的提高与疫病防控,都能大幅减少死亡率。目前我市对规模养殖场提供一对一“挂牌兽医”服务,畜牧兽医人员为养殖场提供免费技术,提高了仔猪成活率,减少了饲料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
本轮猪肉价格上涨,与仔猪感染疫病存活率低有关。我市是国家首批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较高,并建成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动物疫病防控指挥中心,多次经受了“病临城下”的考验,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扑灭疫情,减少了因疫情发生而造成的损失。
今年,我市下发了1.5亿多元国家和市级财政资金,用于奖励生猪调出大县、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对发展良种生猪进行补贴。我市在充分执行国家奖励政策同时,市内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实现全覆盖,22个区县开展了生猪养殖保险——这都有助于降低养殖风险、减轻价格波动。
“这些措施都很得力,既鼓励了规模化发展,又减少了养殖风险。”黔江区农委负责人表示,“遇到挫折,规模养殖户不会一败涂地,还能东山再起。抗风险能力增强,‘随波逐流’的波动就要少许多。”
规模化养殖是出路
“‘大起’,很可能预示着后面有‘大落’。要打破‘肉贱伤农、肉贵伤民’的怪圈,还必须从规模化养殖着手。”市农委畜牧发展处处长吕祖德说。这次全国猪价大幅上涨,与散养户快速退出、猪肉供不应求有关。目前我市规模化养殖场出栏的生猪占全市的一半左右,因此发展规模养殖仍是重点。
未来,我市在执行国务院出台的扶持政策同时,将加快生猪规模化生产步伐;帮助改进猪场饲养、管理水平,对猪场能繁母猪生产、仔猪饲养进行技术指导;强化疫病防控,尤其是严防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多发的重大疫病;通过重庆农业信息网、12316等平台,及时发布价格预警信息,帮助养殖者看清“风向”,实现科学有序补栏;加强对饲料、饲养、加工等环节的监管,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肉”。
吕祖德表示,在目前散养比例仍较大的情况下,市场波动在较长时期内仍不可避免。但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民间抱团成立协会等,化解市场价格波动,让养殖者有合理利润、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吃得起肉。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