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广阳镇民间故事
重庆又新增了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文化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国共计1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该名录。
其中,重庆有5项入选,都源自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并且传承了百年以上的历史。分别是:南岸区广阳镇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玩牛”,属于传统舞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苗族民歌,属于传统音乐;大足区的宝顶架香庙会、丰都庙会,属于民俗。
截至目前,重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44个。我市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将履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八大职能。
民俗
丰都庙会
以民间传说鬼神故事为主
丰都庙会起源南北朝时期名山(古称平都山)寺庙里的香会活动,原称为“鬼城名山香会”,沿袭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
丰都县文化馆申遗办负责人吴春莲介绍,1988年农历三月初三,丰都民间社团将各香会中的民间艺术加以融合,自发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鬼城”庙会,持续3天时间,参与表演者约5000多人,到名山游览鬼城的游客达10万之众。
之后,丰都庙会每年或间隔一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十七届,主要活动固定为文化、旅游、经贸三大板块。每届庙会的表演者少则数百人,多则三五千人,吸引了少则二三十万、多达六七十万人前来参加。
据介绍,丰都庙会最大的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民间技艺展示。其中,有以民间传说、鬼神故事为主要内容,伴随民间吹打的街头游乐、戏曲短剧,如阴天子娶亲、活捉秦桧、城隍出巡、钟馗嫁妹等;有各种各样原生态的舞蹈表演,如祈福驱邪的神鼓舞、鬼面舞、响篙舞、竹鼓舞,祈求风调雨顺的水龙舞、戏牛舞、狮子舞等;有各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展示,如包鸾竹席编织、叶脉画的制作、鬼脸谱瓢画的绘制等。其他很多的说唱道白、民间杂耍更是让赶庙会的人眼花缭乱,也为庙会注入鲜明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