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重机关枪手(照片)。新华社发
收藏在重庆图书馆的这幅抗战碑帖。记者 熊明 摄
那些抗战中丧身“死亡谷”的军人,几乎都湮没在历史的统计数据中,无名无姓。珍贵的墓碑碑文,给后人留住了其中四人的名字。
70多年前的中国远征军,书写了抗战史上惨烈悲壮的一页,尤其是在翻越中缅印交界处的野人山时,近五万人丧身,使得这片原始丛林被称为“死亡谷”。然而,半个多世纪来,这些丧身“死亡谷”的战士淹没在历史的统计数据中,没有一份资料记录他们的名字。
近日,重庆图书馆在整理资料时意外发现一幅立于1942年的墓碑碑帖,上面详细记录了国民政府陆军第五军机械处四位远征军军官在野人山殉职一事。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志昆表示,此碑帖为我市发现的首个关于远征军的碑帖,在国内也极其罕见,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1月5日,本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重庆图书馆看到这份珍贵的墓碑碑帖。
300余字碑文信息量不小
戴上白色手套,工作人员在古籍室里将碑帖小心翼翼地展开。记者看到,这幅碑帖约60厘米宽、150厘米长,全文约300多字,因为年代久远而略有破损。
碑文写道:“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二月,本军军长杜公光亭率军远征缅甸,本处少数同人幸获追随转战匝月(满1个月)方期一举歼灭倭寇,讵料向缅印边区作战略转进步行原始森林地带70余日……”期间,“冀籍中校油料员孙复三,湘籍上尉材料员王鸿逵、中尉材料员易光翔、中尉书记王紫微等,不堪蛮炎瘴毒相继殉职,中途暴骨异城……”因“招魂无所瞻念”,部队“征集四君生前遗物,就广西全州湘山公园合葬衣冠塚一具,用示纪念。”碑文落款处写有“陆军第五军机械处”,并附有处长杨运以及科长、技术员等人的姓名。
四人当年贡献——
保证坦克、装甲车运作
“1942年2月起,为了援助缅甸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碑文中所提的军长“杜公光亭”即为第五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王志昆说,第五军是国民党政府组建最早的一支现代化装甲部队,也是我国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有“铁马雄师”的美誉。而此碑正是第五军机械处为其牺牲的一位油料员、两位材料员以及一位书记所立。
在翻越野人山中,这几位军官曾为部队做了哪些贡献?
王志昆介绍,机械处是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坦克、装甲车等的维修保障,其中,油料员负责装甲车的油料供给等;材料员负责战车的维护保养等。王志昆说,当年,部队中有文化的人很少,因为在工作中要做大量的文字记录,还需要机械零部件等专业知识,他由此推测几位逝者都是有文化的军官。
莽莽丛林士兵饥病交困
军长下令杀百匹战马当食物
“文中所指的原始森林即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的野人山。”王志昆介绍说。
“1942年5月,远征军决定撤离缅甸,当时少数部队听从了美国史迪威将军的建议,从一条小路撤回了印度;而更多的官兵则在杜聿明的带领下,被迫进入野人山,准备从那儿绕道回国。”王志昆说,瘴气弥漫的原始丛林,疟疾、破伤风等疾病肆虐横行,加上饥饿、寒冷与野兽侵袭,数万远征军战士倒下丧命,碑文上的几名军官就是其中四位。走出野人山的唯一一位女兵刘桂英曾回忆,进入野人山一个月后,部队开始断粮,杜聿明只得把驮物资的100多匹战马全部杀光,供战士们吃上几顿饱饭。
“有资料显示,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时有十万将士,越过野人山后回到中国的部队却不足四万人,其中,近五万人埋骨无人区。”王志昆说,第五军王牌战队200师的师长戴安澜就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负伤死于野人山,后来,部队将其安葬于广西全州湘山公园,这里也正在碑文中,四位军官衣冠冢的所在之处。
“当年死于野人山的战士几乎都没有留下名字,更没有墓碑,我们对他们的信息几乎一无所知。”王志昆说,此幅碑帖的意义正在于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不仅体现了战友之间浓厚的感情,更对滇缅战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