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窗口搬进社区后,我们办事‘撇脱’多了。”前不久,在北部新区礼嘉街道白马社区,82岁的市民白大爷两分钟就办完了指纹验证手续,“原来得坐公交车去街道办,来回起码折腾一个小时,现在走过来不到5分钟。”
去年起,礼嘉街道将街道服务中心中的民政、养老保险、医保、就业等窗口业务人员安排到社区办公,使基层干部能够集中精力服务群众。
礼嘉街道的举措是我市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我市坚持“减法加法一起做”,既大幅减轻基层负担,又着力强化基础保障,全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减负增能:
行政事务普降4成以上
张涵是渝北区回兴街道双湖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前几年,社区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开不完的会、盖不完的章、造不完的册”。但从去年1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减轻工作负担、加强工作保障强化村(社区)服务功能的意见》后,张涵明显感觉行政事务性担子轻了。
《意见》要求,市和区县必须建立村、社区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市、区县、街道延伸至社区的工作,只要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一律取消。甚至连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和市委、市政府政策文件要求的工作要进入社区,也须满足两个前置条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张涵说,目前区级部门、街道延伸到社区的行政性事项从200多项减少到62项,台账资料也减少了60%左右。“社区充分就业由过去每个月9本分台账合为一本总台账,综治办8本台账缩减为5本。”
据市民政局统计显示,全市35个区县出台了本地区延伸到村、社区工作事项目录,工作事项平均由147项减少到58项;24个区县的村、社区考核项目平均从11项减少到3项。而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村、社区行政事务普降4成以上。
行政性职能缩减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前卫社区在减负后,一口气申报了“独住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物业公司与业委会矛盾调解社会工作服务”等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九龙坡区五龙庙社区治安巡逻工作原来由社区干部承担,减负后经居民集体决定并报街道批准,由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安保人员,治安状况大有改观。
搭建服务平台:
形成上下联动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村民老张过去常开摩托搭载乡亲到镇上办事,但去年村里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后,他的业务清淡了不少。尽管心情有点复杂,但老张也承认:“在家门口办事当然好,大家都受益。”
村民赖小群丢失独生子女证后一直没补办,前段时间到便民服务中心咨询。工作人员龙玲告诉他,只需把户口、结婚证和照片交来,自己会帮他代办。赖小群交材料后第二天就领到了新证,令他有些意外:“如果自己去镇上办,坐摩托就要20多元钱,还没有这么快。”
“村上能办的就当场办理,办不了就转交镇上,镇上办不了再交到区里。”蔡家岗镇党委书记李均说,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便民服务中心的三级服务体系,群众反映的问题基本都能一周内解决。除此之外,全市统一开发了“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手机、微信、QQ对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整顿后进组织:
“六个专项整治”直击沉疴宿疾
村(社区)党组织历来被视为党的最基层细胞,为真正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激活全市上下的活力,我市去年坚持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强力开展“六个专项整治”——整治软弱无力、整治纪律松懈、整治村务混乱、整治信访积案、整治陈规陋习、整治发展滞后。从突出问题改起、向服务群众聚焦,探索形成常抓不懈的转化提升机制。
巴南区红光社区是一个农转城社区,前年被列为巴南区后进党组织重点整顿对象。区委和街道党工委领导多次带工作组下社区走访群众、开院坝会听民声。几位老上访户说,红光社区农转城时国家给了征地补偿,但这笔钱去向不明,大家怀疑被贪污了。针对群众反映,工作组设立了资产清理小组,查核清理出了100多万元集体资产,并对其流向全部进行了公示。群众看明白后气也顺了。
据统计,全市共计有近200个村务财务管理混乱的村(社区)接受了专项清理。有230名有能力、敢担当的党员当选后进党组织书记,82个不团结班子被诫勉谈话,各项工作逐渐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