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伯元
若用一个字概括2014年的大连工业经济,那就是“稳”。昨日召开的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透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工业经济基本面保持平稳,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向好。
这个“稳”字来之不易。会议指出,当前大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局面,既有内外需不振、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发展环境问题;又有产品结构老化、生产能力过剩、新兴业态拉动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及体制机制亟待改革等自身问题。但也应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已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齐全;结构调整已见到成效,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开始形成拉动力量;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发展空间充裕;我市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依然明显,投资环境依然具有很强吸引力;改革开放的几项重大措施将释放巨大红利,叠加潜力巨大。
如何科学认识工业经济新常态?市经信委负责人分析说,深入剖析我市工业经济,应当深刻意识到面临的诸多挑战。今后经济的发展动力必须从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人口红利及资源环境的消耗,转移到创新驱动上来,我们的创新环境、创新体制需要从根本上加以优化和完善。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将推动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产生颠覆式变革,企业和企业家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两化融合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环境压力逼使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产业竞争的重点,必须下决心建设绿色工厂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质量与品牌将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广大企业必须强化“内强质量,外树品牌”的意识。经济发展活力取决于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必须诚心诚意地为民营中小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环境。化解危机与挑战的关键是要抢抓发展新机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国家级金普新区和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获批,为我市工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有理由相信,多重机遇叠加,将为我市工业经济带来又一轮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主动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主动作为。在当前的不利局面下,我市将坚定不移地将建设“工业强市”作为工作总目标,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挺过阵痛期;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力争尽快进入平稳增长期。坚持“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品质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总量提升”的方针,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融合程度高、质量效益好、持续发展潜力大、结构合理性明显、工业总量提升显著的新型工业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五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级新型产业基地,即智能绿色装备、现代交通装备、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消费品产业基地,完成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