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写信人群越来越少 寂寞的邮筒会消失吗?

2015-03-23 15:04:09 来源:新商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写信人群越来越少 寂寞的邮筒会消失吗?

摄影记者雪林

写信人群越来越少 寂寞的邮筒会消失吗?

“吱嘎——”绿色邮筒的门被轻轻拉开,转轴发生的声音瞬间被淹没在都市车流的嘈杂中。还是一封信都没有,这已成为常态。尽管如此,邮递员看起来有些怀旧的身影,依旧穿梭在城市路街间,坚守着每日两次的邮筒开启时间。

曾经,书信是人们的主要沟通方式。一身墨绿的邮递员潇洒地蹬着自行车,迎着一道道期待的目光,将牵挂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投入各自的信箱。随着电子化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日趋便捷,这种耗时耗力的“见字如面”,逐渐被淡忘。

急速缩水的数字:

20年,从400个到205个

3月19日下午2时许,又到了开启信筒的时间。马智勇从绿色的帆布挎包里取出钥匙,打开了中山路3号门前街口处的欧式邮筒。除了特意留在里面准备随时擦洗邮筒的一瓶清水外,什么也没有。简单清理了下灰尘,马智勇默默地关上邮筒。从业十几年,越来越少的“收获”尽管已成常态,但让他的眼神中还是掠过一丝无奈。

当了十几年邮递员,虽然没有赶上通信最鼎盛的时期,但马智勇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书”大幅缩水的状况。“其实,现在每天我们收到的平信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广告和账单,家书越来越少了。”他说。一天一封“家书”也没有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十天八天看不到一封家书的情况也能遇到。

辽宁省邮政公司大连市分公司岭前投递部主任安淑友告诉记者,岭前投递部负责约25平方公里面积的邮递工作,辖区有43位邮递员、61个邮筒。以前,每天收到的信函中80%以上都是家书,而如今这个比例还不足18%,而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记者从大连市分公司市场部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市区的邮筒数量在400个左右,而如今只剩下205个。除了道路拓宽等外界原因,使用率大幅下降,也是邮筒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谁还在写信?

刚入伍的军人和大学生

家住西岗区茂田巷30号楼的于梅有个珍贵的宝箱。里面珍藏的不是金银首饰,而是女儿上大学期间给她写的信。隔一段时间,她就会抽出一封信细细地读,虽然已经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但每次看到同学之间的那些小“八卦”,于梅都不禁笑出声。“你看,这些信封上的小插图,都是闺女画的。那时候,天天盼着她来信,收到一封信高兴好几天,同事都羡慕我有个懂事的闺女。现在她已经出嫁多年了,外孙都上学了。大学毕业后,她再也没有给我写过信,虽然天天都打电话,但我还是喜欢看信。”她说。

记者从邮政部门了解到,如今坚持写信的人群非常明确,主要包括新入伍的军人、刚入学的大学生、老战友以及国际亲友等群体。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书信已经基本摆脱了最早的信息传达功能,逐步转化为一种爱好或者情感寄托。尽管家书的收揽和投递数量持续下降,但邮政部门揽件的数量却在缓慢上升。相对于邮筒的单一功能,邮政部门兼具了收发包裹、订阅报刊甚至银行业务等多项功能,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邮递员的声音:

它将成为城市文化符号

你有多久没有动过笔了?你知道写信的标准格式吗?有没有突然要记下什么的时候,却发现家里竟然找不到一张白纸?手机、掌上电脑、可视电话……现代科技虽然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但也抹杀了从字里行间砸吧出的人情味。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信,几乎成了陌生的字眼。岭前投递部主任安淑友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在48所小学和13所中学中搞了一次书信大赛,发现很多孩子根本写不清楚自己父母的地址,格式更是五花八门。“那次活动,信件的退回率很高,因为孩子们写的地址根本找不到。”安淑友说。

这些绿色的邮筒,会不会终有一天从这座城市中消失?面对记者的疑问,安淑友回应道:“虽然使用率不断下降,但邮筒不会消失,它将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只要有一个人写信,我们也会及时地送达。”

不管经济多么发达、科技如何进步,邮筒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记。安淑友说,邮递员这一身长久不变的绿色装束,代表着绿色通讯通道。他们会把这份“见字如面”的职责,一直坚守下去。

邮递员心中藏着两幅地图

从部队退伍后,马智勇当上了辽宁省邮政公司大连市分公司岭前投递部的投递员。买了房子,娶了本地媳妇,来自四川的马智勇在大连安了家。2003年刚入行那会儿,他磨破嘴皮子,磨薄了鞋底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摸清了辖区的段道情况,很快便独立担负起繁重的投递工作。在他的心中,不仅有一份地址明晰的地图,还装着一幅牵肠挂肚的情感地图。

风吹日晒、365天坚守,陪伴自己的只有那辆陈旧的自行车。这份常人眼中的苦差事,在马智勇看来却是份很幸福的活儿。他说,从这份工作中所获得的那份信任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但心里总会感觉很温暖。

辖区内经常收发信件和包裹的老客户,他都熟记于心。谁身体不好、谁该领工资了、谁搬家需要帮忙……他都会主动帮忙。家住在盘山街4号2单元2楼1号的李淑兰老人常年独居,自2003年起,马智勇就担负起为老人代取包裹、代邮信件的工作,还帮助老人购买药品、缴日常杂费。

家住在青春一巷18号4楼3号的潘杰仁老人身体不好,腿脚不利索,马智勇投递时了解情况后,利用工作间隙帮助老人代取包裹、订阅报刊。“老人们都把我当成自己家人一样,连工资都让我代领,这份信任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他对这份职业有着深深的眷恋。

编辑:杨舒文 标签: 马智勇 家书 岭前 八卦 收获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会见中国日报社社长朱灵一行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主席茹科夫抵京

CBA总决赛:北京首钢队夺得冠军

商场庆典上演比基尼诱惑

精彩热图

苍井空拍广告舔冰淇淋

4个越南新娘的中国生活(组图)

广东一景区现巨型娃娃鱼(组图)

五旬农民举债造潜水艇 可乘坐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