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在这里交流碰撞。一个月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将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将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筹办到向着举办发起冲刺,上海世博会八年来的不懈求索,“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精心演绎,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慧”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诠释和生动实践。
这是上海世博园区内已建成的世博轴
科学发展:人类共同的梦想
追求科学与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整个发展进程的主旋律。
进入21世纪,能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金融危机、核扩散威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此,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千年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向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性别歧视等宣战。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世博会,成为群策群力应对挑战的广阔平台。“可持续发展”大旗在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率先举起,从日本爱知到西班牙萨拉戈萨,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以亿计的参观者共同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命题,探寻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
新世纪面对新挑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选择了申办世博会;而在2002年末的摩纳哥之夜,世博会也选择了中国。
就在中国迈入筹博之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就在这次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世博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量大幅增加。中国自申博之日起,就承诺开展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计划,力促发展中国家在参展过程中“不掉队”。
今年1月,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中国步入“世博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筹办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决战之年。他希望上海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把上海世博会办成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今天,当你漫步世博园区,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正在为营造震撼心灵的“东方足迹”和“低碳未来”冲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世博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不断与时俱进,演绎着人类对进步理念的最新诠释,这是世博事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力争让上海世博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07年在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期间强调,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新奇发明登上世界舞台,到促进人类生活方式革新;从在战争中弥合心灵的创痛,到在经济萧条时点燃指路明灯--世博会一个半世纪演进的轨迹,正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无悔之路。
印度国家馆穹顶,其结构材料采用了浙江安吉的竹子
创新理念:以科学发展化解城市化难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智慧的结晶。而今天,“城市病”的幽灵也与城市现代文明如影随形。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将突破60%。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上海世博会被世界寄予厚望。人类迫切渴望破解城市化难题,渴望在世博会上探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设立了五个副主题:多元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科技创新、社区重塑和城乡互动,无一不是触及当下人类发展的命运、增长的方式,也与中国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一届世博会的“灵魂”,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没有回避对城市发展中负面因素的反思。除了直面城市化危机的“城市·地球馆”,参观者还可在“城市·足迹馆”看到“机器卓别林”,演示工业化这柄影响城市生活的“双刃剑”。
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主题的中国馆,将带领人们穿越时空,体验全新的“中国式”低碳生活。
“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潮流。”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认为,全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看到并把握新一轮“革命”的契机,是世博会对当下世界发展的现实意义,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上海世博会还创造了把“城市”当作展品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五大洲的城市发展解决之道,将在这里摆开“擂台”。经济学家樊纲指出,世界各国把基于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把城市发展中最值得重视、宣传和提升的东西,都带到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使人们可以用最集中的方式与世界交流、向世界学习,借鉴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及各种发展模式。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展望,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以后的世博会都会继续探讨“城市”主题。
工人在世博会卢森堡馆外墙修饰“亦小亦美”的壁饰
以人为本:开启和谐“地球村”
1867年,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会的导览手册上写道: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2010年,规模空前的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即将汇聚上海,交融心灵、抒写情谊……
经济学家厉以宁分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具有独特的民生含义,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城市应循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这样诠释世博会的发展理念。他强调,举办世博会,是当前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是对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全市方方面面工作的一场重大考验。要切实用好世博机遇,使世博会真正成为促进上海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8年筹博,上海在实践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精心塑造着美好的生活、和谐的城市。园区动工之初,一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居民楼,从最初的规划红线内被“抠”了出来,一万户居民因此免于搬迁,减少了生活的困扰。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指出,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让人感到舒适,它不应只关注基本物质需求,而当更重视精神的愉悦。
1970年曾参加大阪世博会组织工作的仁田博昭回忆道,当年美国馆的一块“月亮石”唤起了无数日本青少年对科学、对外太空的兴趣,今天,这些曾经为争睹“月亮石”而排起长队的人们,大多已进入中老年,但对于科学知识的敬畏之情却长留心田。从某种角度看,世博会的教益对于下一代难以估量。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透露,承继爱知世博会的经验,上海世博会将青少年作为分享精彩文化活动的绝对主体。东道主推出的“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博览广场青年系列活动等,涵盖全球100个创新项目等,各种新奇而有趣的互动体验,将为地球的新公民打开一扇扇未来之窗。
上海世博会期间还将举行高峰论坛,议题方向是“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各参展方对于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有望凝聚成令人期待的《上海宣言》。
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东方明珠”上海。在上海世博会上,科学发展这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伟大命题,将在中国、在世界续写。
来源:新华网 编辑: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