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天,上海世界博览会即将开幕。继成功的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将向世界再奉献一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全球的关注点将再次聚焦中国。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人民展开公共外交的绝佳机遇,可以帮助世界充分全面了解中国,让中国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全球聚焦上海世博会是因为它有四大吸引力。
首先,是世博会是一个具有上百年传统的大品牌,它是展示人类文明新成果的盛会。“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一句关于世博会经久不衰的名言。翻开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史。150多年来,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随后得以普及推广,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博会是一个全球舞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汇聚在一起,展示各自精彩纷呈的文化、科技和产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会极大地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第二种吸引力是上海世博会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的振奋剂。历史还记下了世界经济“大萧条”阴影下的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吸引了将近2300万人次与会,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鼓舞了人们战胜危机的勇气。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前景堪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期望能在上海世博会看到助推世界尽早走出金融危机的曙光。
第三种吸引力是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意寓“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主题。这个中国建议的主题具有特别的新意。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由形式,但随之而来的,世界一些城市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也令人颇为担忧,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就是:城市,是让生活更痛苦;还是让生活更美好?从目前世界各国建造的展馆来看,有关让城市更美好的智慧让人大开眼界。
第四种吸引力,也是本届世博会的特殊的符号——中国因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面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成了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角色。“到中国去!”或观赏风景,或品味文化,或寻找潜在商机,“去中国旅游”无疑是参加世博会的一项支柱性的理由。
截至2009年9月23日,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庞大和复杂的筹备工作和开幕后6个月的运行过程当中,参展各国的政府之间,一国政府和另一国民间机构之间,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及各国民众之间的谈判、交流数不胜数。以上的各种交往形式,除了政府对政府的之外的,都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由此可以判断上海世博会必将是一个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译作公众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组成部分。交往中各方会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的政策,表现本国文化,和介绍外国公众对本国有兴趣之处和解释误解等;公共外交的结果是提高国外公众对本国的认知,促使国际舆论接近本国的真实;公共外交的实质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决定于本国国情,也受制于国际环境,这不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也包括国际舆论环境。要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媒体公正客观地报道中国,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们来填补早已存在的舆论鸿沟。把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出去,首先在于中国人自己的沟通能力。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简言之,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中国。
目前预计将有7000万人参观世博会,其中有350万外国人。所以我们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又一次历史机遇。在现代国际交往中,旅游素有“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亲善的动力”的美誉,这符合公共外交的要求和特性。1967年国际旅游年的口号“使旅游成为和平的护照”,那是一个多么富有哲理的命题。开展国际旅游活动,可以使旅游者加深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了解与理解,消除固有的无知和歧见,促进对社会多元化的认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依存。完全可以说,世博会这样的国际旅游和参观是实现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和天然渠道。
为了进一步形成人们对世博会的普遍关心的热烈气氛,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建议:我国各类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互联网和电视台要再加强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特别希望中央电视台第1、第4和3个外语频道以及英文的中国日报等增加有关上海世博会的专题。
我还建议中国的政府的和民间的旅游机构联系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精心开发世博旅游线路,供游客选择。旅游资料要适合外国人的需求,对他们讲中国的事情要从ABC讲起;当然,要彻底避免写出外国人看不懂的外文;还有,我们以往出版一些旅游指南,装帧过于豪华,旅游者总是喜欢便宜的、轻便的和看得懂的旅游指南——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例外。
我特别建议,在世博会期间,信息处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重要工作,需要训练有素的发言人及时地说明情况和回答问题。
来源:东方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