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瑰宝
在世博园丹麦馆白色的螺旋形建筑内,早已闻名遐迩的“小美人鱼”雕像静立池中。丹麦馆还特意将“小美人鱼”从8271公里外的哥本哈根来到上海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在馆内以纪录片形式播放。
“小美人鱼”塑像由丹麦雕刻家艾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于1925年创作,此次参加上海世博会是她近百年来首次离开家乡。为了让家乡人能时刻看到她在上海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哥本哈根港口专门设立了一块多媒体大屏幕,将“小美人鱼”塑像现场展示的动态图像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
这件丹麦国宝命运多舛,在历史上屡遭破坏。曾经有人用油彩涂抹过她的身体,用别国国旗将她包裹,甚至有人锯掉过她的头。尽管如此,她都得以“再生”,成为丹麦的象征。
说起艺术,法国馆可谓其中翘楚。参观者还未来得及从眼花缭乱的法国时尚和高科技展示中反应过来,就已不知不觉进入到“国宝”展示区。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赫然眼前,在这个曾于1889年和1900年两度参展巴黎世博会的国宝前,人们纷纷驻足欣赏。该雕塑代表罗丹真正走上艺术舞台,裸体士兵被赋予了人性,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
在法国馆的落地玻璃橱窗里,记者还见到了奥塞博物馆提供的6幅绘画大师的作品。这些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印象派杰作摆脱传统绘画模式,把对自然和人本身的关注放到首位。
凡·高与高更合作完成的画作《阿尔的舞厅》所表现的舞厅顶端黄色灯光,给人一种眩目的错觉,深色弧线勾勒出的色块体现出厅内人群的拥挤,从而在整体上将节庆的热闹场面和稍显压抑的气氛形成对比。
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体现出惊人的二元构造,以及19世纪60年代巴黎画家从日本版画中吸取的灵感。塞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咖啡壶边的妇女》昭示了立体主义画派的诞生,毕加索、布拉克等画家都从这幅画作中得到过启发。
马奈的《阳台》以自己的未来嫂子和两位艺术家为模特,反映出当时法国极为盛行的西班牙画风。博纳尔的《包厢》(又名《化妆间》)背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肖像画传统,充分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优雅,同时带有些许神秘感。而米勒的《晚钟》描绘了一对贫苦农民夫妇听到教堂钟声,停下手里农活低头祈祷的场景,以含蓄的情感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法国农民形象,以及充满宁静和深厚宗教传统的乡间风景。
来源: 新华网 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