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1日报道:这是一份引人艳羡的工作,但在幸运的光环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杨杰是一位28岁的熊猫饲养员,每天都能和大熊猫们亲密接触。目前,他和同事们在上海动物园照顾十只世博熊猫。
虽然很年轻,杨杰照顾大熊猫的经验并不少。“各个阶段的大熊猫都照顾过,算经验比较丰富吧,” 他说。
杨杰在学校里学的是动物科学,一个比较笼统的专业,毕业时候恰好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招聘饲养员,杨杰经学校推荐,实习合格后,开始了大熊猫饲养员的工作。
“想起来,也就是缘分”,杨杰说。
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伴,也有一些因为忍受不了在深山里工作的环境而离开。杨杰坚持下来,这样一干就是9年,“许多志愿者都叫我师傅,我和徒弟关系都不错”,杨杰说。
因为工作的需要,杨杰也经常出差,哪里熊猫需要他,他就去哪里。
“去年在武汉,我就住在熊猫馆里面。熊猫吃的竹子没有隔离存放,所以基本上熊猫随时都有可能吃喝拉撒,半夜里地上也有新增的熊猫排泄物,总是需要清理。天气很热,很多蚊子,我洗澡的时候用毛巾打了十分钟的蚊子。” 杨杰笑着说,比划着蚊子有多么厚一层。
而这次来上海照顾世博熊猫,意义很不同。
“主要是熊猫年龄小,种群大,一共十只。这个年龄段的熊猫活泼,比较敏感。” 杨杰说。
而这种特殊性就要求饲养员更加细心地观察大熊猫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1月5号晚上,十只世博熊猫乘坐包机从成都飞抵上海。上海动物园熊猫馆外聚集了近百家媒体翘首等候,当熊猫宝宝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的时候,镁光灯不停地闪着,熊猫宝宝是理所当然的明星。而杨杰在一旁有些担忧。
“有两只猫儿在飞机着陆时情绪比较激动,尖叫了一会儿。我很希望它们能更加尽快适应环境。” 杨杰说。
四个多月过去,熊猫宝宝们适应得很好,每个都增重了不少。
“现在就是要保证它们发育正常,也不要超重,每隔一段时间调整食物的分量,”杨杰说。
说起养熊猫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注意观察,不放过每个细节”,杨杰说。
从体力上来说,这也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早上8点左右,世博熊猫宝宝们在室外吃第一餐竹子,杨杰和同事们开始清扫熊猫馆舍。饲养员握着长柄的扫帚把近百平方米的馆舍清扫干净,用水管冲掉积累在地上的熊猫排泄物,再消毒一遍。
接下来洗手换衣服,准备熊猫宝宝们的早上的第二餐。饲养员们用电子称精确测量牛奶的重量,冲调配方奶粉的温度需要严格配比,不烫不凉,并用消毒过的不锈钢碗分成均等地十份;胡萝卜仔细削过,窝窝头排放好。这样的餐点,每天要准备两次。
喂过第二餐,杨杰又翻开熊猫的观察日记,一本一本记录起来。杨杰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会为每只熊猫做观察记录,记下它们玩耍的时间,食物的配比和分量,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排泄是否正常,事无巨细,一天不漏。
可是怎样分辨每只熊猫呢?
“认识每只熊猫这是必备的,我们也要记住一些基础的信息,比如熊猫的谱系,它们的生日。要分辨它们主要是看脸型,毛色,身材,”杨杰说。
每只熊猫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杰说起它们,就好像幼儿园老师在说小朋友:“阿玲比较喜欢一个人呆着,平平和安安性子比较急。”
有时候“小朋友”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比如抢别人的竹子,偷吃别人的食物。
“这个时候我们会轻轻地拍拍它,让它知道这样做不对。而一只熊猫吃得多,另外一只吃得少,对两只发育都不好。” 杨杰说。
但是有的游客可能会不理解,把饲养员教养熊猫的举动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标题是“饲养员欺负熊猫宝宝”。
“其实拍拍对熊猫没有任何伤害,只是一种指示。有时候看到网上有这些,也挺无奈的。”杨杰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杨杰在饲养熊猫的九年里,只回家过了三次春节。
“家里在雅安,地震之后,弟兄和父母住在一起,住在板房里,现在生活都还好。回家的机会比较少,和家人朋友一般都是电话或者上网联系。” 杨杰说:“有时候想家,我也会想,其实对于熊猫来说,我们也是父母啊。”
几代人的努力,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它们回归山林。
“毕竟熊猫不是宠物,它们生活在大自然里。” 杨杰说。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吴怡瑶)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