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不是另类,有普通人的一面;科学也不是神秘不可及的。”我希望通过对话院士,能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有关中国馆的尖锐话题能提吗上海科技报社世博注册记者汪炜说,与中国馆设计师何镜堂院士沟通之前,对采访主题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中国馆做为东道主的国家馆,是世博会的地标建筑。但是,当这座气势恢弘的大型建筑竣工后,社会上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这个场馆非常大气,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人认为这座场馆过于中规中矩,创新力不够,也不够张扬。甚至网上有人认为中国馆涉嫌抄袭。
我心里想,在那么多人的现场直接把这些问题拿出来问院士,是否有些过于尖锐?再三推敲提问方式后,我在活动举行之前和何院士沟通了一次。沟通的效果出乎意料。何院士非常大度,他告诉我,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没有关系。他不仅耐心地解释中国馆的构思创意,对于各种对他作品的议论还非常得镇定、淡然,认为对一个建筑有不同的看法非常正常。
当得知何院士是递交中国馆作品方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我不由地对这位宽容豁达的中国建筑师肃然起敬。在活动现场,何院士把他的观点再次亮出,回答了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也让我们在和大师的对话中,体会到一种观博应有的素养:开放的思维、豁达的心态、发现的眼光。
做活动嘉宾还有学会常务理事、文汇报科技部主任江世亮。他是杨福家院士专场的对话嘉宾。他说,尽管和杨福家院士已经很熟悉,但是还是为这次的活动做了许多功课。在与院士沟通中得知有些要在活动中提到的问题,都是杨院士要讲到的。于是,重新调整“题库”内容,准备了八九个问题,现场效果很好。
来源:上海科技报社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