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球埔”旧貌。(何丙仲/供图)
>>揭秘
洋人球场:
中国现代足球运动发祥地
洋人球场,旧时市民俗称“番仔球埔”。它的旧址所在地,即现在的人民体育场。
单从名称的演变便可对洋人球场见证的社会变革略窥一二,若对其承载的历史事件进行简单回放,一幅以足球运动为载体、呈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更是跃然纸上。
19世纪末,美国领事把通往田尾、港仔后、日光岩的三岔口的一片土地,擅自划界,围筑短墙,铺上草皮,辟成球场,专供外国人使用,这就是“番仔球埔”,当时球埔多作为打网球用;20世纪30年代末,厦门沦陷,日本在鼓浪屿逐渐取代各国势力,番仔球埔成了日本博爱医院等人员独霸打棒球的场所;到太平洋战事爆发,日本人陷入战争泥坑不能自拔,无暇顾及番仔球埔,就让它荒废了;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把它改为“公共体育场”,但有名无实;解放以后,番仔球埔改名叫“人民体育场”,1956年10月,体育场修建完工,真正成为群众性运动场所。以上是年逾八旬的老鼓浪屿人杨纪波对洋人球场演变的大致勾勒。
“把洋人球场列为申遗的核心要素,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存在,对鼓浪屿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足球运动深入鼓浪屿人的生活,看球、评球、踢球俨然鼓浪屿人的传统爱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厦门向省队输送的足球人才,不少就是从鼓浪屿走出去的。”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称,厦门二中的前身即鼓浪屿英华书院,创立于1898年。早在创立之初,就成立了英华足球队,最初虽未设体育课程,但课外体育活动以足球为最盛。19世纪末,一封外国人所写的信件内容也提及鼓浪屿人学踢球把鞋踢飞的情景。种种迹象表明,厦门现代足球运动已开至少110多年,将厦门认定为中国现代足球运动的发祥地并不为过。
由于现存的人民体育场经过数次修建,已经无法找到洋人球场百年以前的痕迹。为凸显核心要素的特点,鼓浪屿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文本(以下简称申遗文本)指出,可围绕球场增加一些展示设施,使游客对球场的历史有清晰的了解,建议将历史上球场上曾发生过的事件、举行过的仪式等内容作为展示内容。
“这个外国人所建造的球场虽未直接悬挂‘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但据回忆也有‘Not dog allowed’的牌子。”何丙仲提供线索称,二中老校友曾有一张旧照片,是几名中国学生和外国人的合影,背面注明“1941年英华学子第一次进入番人球埔踢球”,据此可以推断,洋人球场在1941年以前,实际上一直只为洋人所用。他认为,整治核心要素,可以考虑把类似的照片进行展示,重挂“Not dog allowed”的牌子。此外,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球场上仍存放着一台老式的进口剪草机,这样的剪草机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实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