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7天跟拍大田板凳龙民俗 纪录片获世界大奖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正巧刚刚学了影视剪辑技巧,杨当凌简单写了个大纲,就启动了纪录片拍摄计划。但她的想法挺宏大,“大家以往看到的多是舞龙过程,我想记录更多不为众人所知的文化内涵”。
正巧,她的同学发现了大田温镇的宗祠正在制作板凳龙,欣喜异常的杨当凌赶到现场,找到老年人和青年人两代工匠。“很幸运,我正好撞上了板凳龙的大修,龙头、龙尾都重新制作,不是往年只是修改下外部装饰。”她说,“拍摄条件很符合我的期望,有老有少,有传承;宗祠老宅,有风味。”于是去年春节从初八开始,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7点,杨当凌带着她的尼康单反相机,一路跟拍到正月十五,从制作过程,到祈福仪式,积累了超过100G的素材带。
传人的坚守,让她感动
在大田,大部分乡村都有迎龙的习俗。龙都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除龙身外,其余部位一般由乡镇牵头制作并统一保管。龙身则由各户人家自己制作。这项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传统技艺已逾千年,其制作之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舞龙时候还讲求技巧和体力,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
在这部纪录片中,杨当凌聚焦了板凳龙制作工匠温道电、温道双两兄弟,和他们18岁的徒弟温华胜,一起制作龙头、龙尾的过程。温道双负责制作骨架,有鼻子有眼,甚至还有牙齿、龙眉。族中长老说起其中的细节头头是道:“板凳龙传承的是龙的血脉,龙头高,象征站高望远,龙须长代表长命百岁,龙尾象鱼尾,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哥哥温道电巧手一挥,一把剪刀给龙头龙尾添上了绝妙的剪纸装饰,让龙有了血肉。
在制作的过程中,徒弟温华胜非常认真,一天12小时下来没有喊累。和温镇的其他孩子一样,他从小就看着父辈做龙、舞龙,听着各种关于龙的故事,传承的种子就慢慢地在心中生根发芽,“玩着玩着就成了师徒,说不清楚到底哪年开始做龙”。在他看来,制龙不仅有挑战性,还有创新性。